大豆油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soybean oil,soya oil

亦称“豆油”。由大豆制取的油,属半干性。

大豆油是以大豆为原料生产得到的食用油。大豆的营养价值高,在世界是得到了大量的种植。大豆的含油量不高,在20%左右。但其蛋白质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

全世界大豆的产量是非常大的,因为大豆油质量好,成本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植物油。每年全世界大豆油的产量约有3300万吨左右,与棕榈油差不多。(棕榈油和大豆油是世界产量最大的两种植物油,其产量之和超过植物油总产量的一半。)

大豆产量在世界上排在前几位的是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

我国是大豆的故乡,古称“菽”,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开始种植。目前,我国大豆产量约为每年1700多万吨,大豆油年产590多万吨(包括进口大豆的产油量),同时我国每年还要进口大豆油约230万吨。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大豆油的使用超过800万吨,约90%是作为食用油脂消费。

大豆油的主要营养特点是人体需要的两种必需脂肪酸亚油酸α-亚麻酸,而且这两种脂肪酸的比例在大豆油中也是很好的。另外大豆油的维生素E的含量也很高。

  大豆油是从大豆中压榨提取出来的一种油,通常我们称之为“大豆色拉油”,是最常用的烹调油之一。大豆油的保质期最长也只有一年,质量越好的大豆油应该颜色越浅,为淡黄色,清澈透明.且无沉淀物,无豆腥昧,温度低于零摄氏度以下的优质大豆油会有油脂结晶析出。

  简介

  大豆油是世界上最常用的食用油之一,是我国国民,特别是北方人的主要食用油之一。大豆油富含多种宝贵的营养成分,在加工成成品油后必须注意保鲜。大豆油的颜色较深,炒菜遇热后比较容易起泡。市面上的大豆油大多是精炼油,适合炒菜。

  大豆油又称黄豆油。顾名思义是由黄豆压榨加工而来的。主要生产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各区域。与其他油脂原料相比,黄豆的含油量低,只有16%——24%。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益,厂家在压榨黄豆的过程中一般会使用浸出法来获取黄豆中大部分的油脂。所以市面上能看到的豆油,大多都是由浸出法所生产出来的成品油。由于黄豆原料市场上充斥着各种不同类型的转基因大豆,在挑选豆油时也可借由仔细阅读标签来了解产品的原料中是否使用了基因改造的黄豆,进而做较合理的选择。

  质量检测标准

  大豆油国家质量检测标准

  浸出油-制作工艺: 浸出法是采用溶剂油(六号轻汽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进行高温提取,经过“六脱”工艺(即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加工而成,最大的特点是出油率高、生产成本低,这也是大豆色拉油的价格一般要低于压榨油的原因之一。浸出过程中,食用油中的残留不可避免,国家标准规定,即使合格的浸出大豆油每公斤也允许含有十毫克的溶剂残留。

  保存方式

  豆油除含有脂肪外,在加工过程中还带进一些非油物质,在未精炼的毛油中含有1%-3%的磷脂,0.7%-0.8%的甾醇类物质以及少量蛋白质和麦胚酚等物质,易引起酸败,所以豆油如未 经水化除去杂质,是不宜长期贮藏的。另外,精制豆油在长期储存中,油色会由浅逐渐变深,原因可能与油脂的自动氧化有关,因此,豆油颜色变深时,便不宜再作长期储存。

  行业发展

  供求情况

  2010/11年豆油产量料大幅增加至4195万吨,但仍低于4217万吨的需求量,全球2009/10年度豆油产量为3870万吨,而消费量为3806万吨。2010/11年阿根廷豆油产量为749万吨,高于2009-2010年的644万吨,而巴西豆油产量自652万吨增加至680万吨,但美国的豆油产量下滑至877万吨,低于2009-2010年的890万吨。。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由2003年的40.25%升至2010年的72.56%。我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由于对大豆重视不够,大豆种植科研投入不足,使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萎缩,单产增长缓慢,总产量也一直徘徊不前。大豆到豆油产业链极短,进口大豆价格的上涨很容易造成豆油生产成本的上涨,并直接影响最终消费价格。按照如今豆油生产成本中大豆原料成本占比46.2%计算,不考虑其他因素,进口大豆价格上涨15%,豆油成本上涨5.03%;若进口大豆价格上涨50%,则豆油成本上涨16.76%。

  国家调控

  2011年以来我国物价上涨较快,国家对食用油价格上涨进行调控,也抑制了豆油价格的提高。大型油厂在得到国家低价大豆的一定补贴后,终端市场报价并没有提高,甚至有的产品在国际形势压力下进行了降价,但中小企业日子就很难过。近两年大豆市场波动很大,国内市场和国际期货市场联系已经十分紧密,价格波动时常较大,特别是国际炒作、投机等行为加剧了这种波动,这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很大难度。我国大豆压榨产业正在形成外资企业40%、国有企业23%、民营企业37%的格局,大豆加工企业的弱势局面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并且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三足鼎立的局面日趋形成[3] 。

  油厂分布

  我国规模以上油厂大豆压榨总产能达279250吨/日,其中黑龙江地区5320吨/日,沿海地区22.6万吨/日。若年压榨时间按300天计算,沿海地区就可压榨大豆6780万吨,而2008年我国压榨大豆4200万吨

  食疗及做法

  食疗作用

  豆油味甘辛,性热,微毒;

  具有驱虫、润肠的作用;

  可治肠道梗阻、大便秘结不通,还有涂解多种疮疥毒瘀等。

  大豆油取自大豆种子,大豆油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油脂。 大豆毛油的颜色因大豆种皮及大豆的品种不同而异。一般为淡黄、略绿、深褐色等。精炼过的大豆油为淡黄色[4] 。

  大豆油的理化常数: 相对密度(d20℃4℃) 0.9150-0.9375 折光指数(n20℃D) 1.4735-1.4775 粘度(E020℃) 8.5左右 凝固点(℃) -18——-15 碘值(g碘/100g油) 120-137 皂化值(mgKOH/g油) 188-195 总脂肪酸含量(%) 94.96 脂肪酸平均分子量 290左右

  豆油的成分组成

  大豆油的脂肪酸组成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棕榈酸 6-8 油酸 25-36 硬脂酸 3-5 亚油酸 52-65 花生酸 0.4-0.1 亚麻酸 2.0-3.0

  [5] 大豆油中含有大量的亚油酸。亚油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幼儿缺乏亚油酸,皮肤变得干燥,鳞屑增厚,发育生长迟缓;老年人缺乏亚油酸,会引起白内障及 心脑血管病变。 大豆毛油有豆腥味,精炼后可去除,但储藏过程中有回味倾向。豆腥味由于含亚麻酸、异亚油酸所引起,用选择氢化的方法将亚麻酸含量降至最小,同时避免异亚油酸的生成,则可基本消除大豆油的”回味”现象。 精炼过的大豆油在长期储藏时,其颜色会由浅变深,这种现象叫做”颜色复原”。大豆油的颜色复原现象比其它油脂都显著,油脂的氧化反应是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采用充氮保鲜法或尽量隔绝油与空气的接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做法指导

  1. 豆油含磷脂较多,用鱼肉或肉骨头熬汤时,加入适量豆油可熬出浓厚的白汤,非常诱人。但豆油的大豆味较浓,往往会影响汤的味道,如果在豆油加热后投入葱花或花椒,可有效地除去豆油中的大豆味,但汤的颜色也会因此而变深。

  2. 油脂有一定的保质期,放置时间太久的油不要食用。可以直接用于凉拌,但最好还是加热后再用。应避免经高温加热后的油反复使用。

  豆油就是通常所说的大豆色拉油,是最常用的烹调油之一。豆油是从大豆中压榨出来的,有冷压豆油和热压豆油两种。冷压豆油的色泽较浅,生豆味淡;热压豆油由于原料经高温处理,其出油率虽高,但色泽较深,并带有较浓的生豆气味。按加工程序的不同又可分为粗豆油、过滤豆油和精制豆油。粗豆油为黄褐色,精制的大多数为淡黄色,粘性较大。在空气中久放后,豆油油面会形成不坚固的薄膜。豆油较其它油脂营养价值高,我国各地区都喜欢食用。

  相关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 压榨大豆油pressing soya bean oil 大豆经直接压榨制取的油。

  2 浸出大豆油solvent extraction soya bean oil 大豆经浸出工艺制取的油。

  3 转基因大豆油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soya bean oil 用转基因大豆制取的油。

  4 大豆原油crude soya bean oil 未经任何处理的不能直接供人类食用的大豆油。

  5 成品大豆油finished product of soya bean oil 经处理符合本标准成品油质量指标和卫生要求的直接供人类食用的大豆油。

  6 折光指数refractive index 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油脂时,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值。

  7 相对密度specific gravity 20℃植物油的质量与同体积20℃蒸馏水的质量之比值。

  8 碘值iodine value 在规定条件下与100g油脂发生加成反应所需碘的克数。

  9 皂化值 saponification value 皂化1g油脂所需的氢氧化钾毫克数。

  10 不皂化物unsaponifiable matter 油脂中不与碱起作用、溶于醚、不溶于水的物质,包括甾醇、脂溶性维生素和色素等。

  11 脂肪酸fatty acid 脂肪族一元羧酸的总称,通式为R-COOH。

  12 色泽colour 油脂本身带有的颜色。主要来自于油料中的油溶性色素。

  13 透明度transparency 油脂可透过光线的程度。

  14 水分及挥发物moisture and volatile matter 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油脂中所含的微量水分和挥发物。

  15 不溶性杂质insoluble impurity 油脂中不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的物质。

  16 酸值acid value 中和1g油脂中所含游离脂肪酸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

  17 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 1kg油脂中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

  18 溶剂残留量residual solvent content in oil 1kg油脂中残留的溶剂毫克数。

  19 加热试验heating test 油样加热至280℃时,观察有无析出物和油色变化情况。

  20 冷冻试验refrigeration test 油样置于0℃恒温条件下保持一定的时间,观察其澄清度。

  21 含皂量saponified matter content 经过碱炼后的油脂中皂化物的含量(以油酸钠计)。

  22 烟点smoking point 油样加热至开始连续发蓝烟时的温度。

大豆油相关标准:

GB 1535-2003 大豆油

NY/T 286-1995 绿色食品大豆油

NY/T 1252-2006 大豆异黄酮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