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芝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名称   

黑芝,别名玄芝黑云芝假灵芝,拉丁名为Fructificatio Amaurodermatis Rudae或Fructificatio Amaurodermatis Rugosi。   

科属分类   

黑芝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同担子菌亚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假芝属。   

来源考证   

“黑芝”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别录》云“黑芝生常山。”而《新修本草》对黑芝产地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白芝未必华山,黑芝又非常岳。”因此,单从产地不足以为考证依据。《采芝图》有记载:“黑云芝生山谷之阴,黑盖赤理,黑茎。”因此,此种黑芝可能是多孔菌科假芝属种类,并且极有可能是假芝{Amauroderma rugosum(Bl.et Nees)Tarrend}和黑柄多孔菌(Polyporus melanopus Fr.),因为这些植物在现代医药文献中也有药用得记载。   

功效与主治   

黑芝益肾、利尿、通九窍、聪察、消积;主治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消化不良。   

分布地区与环境   

黑芝分布于福建、广东、云南、海南、广西、西藏等地的林中地上和地下的埋木上,或附着于土中的腐木上。   

采收和储藏   

夏、秋采收,去掉泥沙,晒干,备用。   

植物形态   

1.皱盖乌芝:子实体一年生,有柄。菌盖圆形至近圆形,有时不规则形,宽3—10(—13)cm;盖面具不明显的皮壳,淡褐色、黑褐色至黑色,被微绒毛,具辐射状皱纹;边缘整齐或波状。管口面白色,伤时变红色或紫红色,后变为黑色;管口角形,每1毫米间4—6个;菌管单层,短,色暗。菌柄中生、偏生至近侧生,常扭曲,灰褐色至近黑色,3.5—8cm×0.5—1cm。菌肉黄白色,伤时变为红紫色,后变为黑色。菌丝系统为三体型,生殖菌丝无色,有锁状联合。孢子广椭圆形至近球形,双层壁,外壁光滑无色,内壁微粗糙至有小疣,淡褐色,8—10μm×6—7μm。   

2.乌芝:菌盖肾形,具侧生柄,有时圆形而具中生柄。硬木栓质,扁半球形,有微细绒毛或光滑,暗青褐色或深棕灰色至暗灰色或灰黑色,具有同心环带及不显著的辐射状皱纹,宽2—15cm,厚5—10mm;边缘锐或平截,波浪状。菌肉淡色,厚1.5—6mm。菌管长2-6mm,色较菌肉深,管口近白色,受伤后立即变为血红色,圆形,平均每毫米间6个。柄圆柱形,往往弯曲,与菌盖同色,有细微绒毛或光滑,长5—40cm,粗2—14mm,有假根,有时分叉。孢子近球形,淡黄色,8.5—11μm×8—9μm。   

功效分类   

黑芝分为益肾药、利尿药和消积药。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