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杓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1152278673127017_small.jpg

鸬鹚杓

此杓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杏园的一座唐墓中,通长29厘米,腹呈八瓣状,每瓣上皆刻有缠枝花纹。长柄微曲,柄首似鸟头形,柄身錾小缠枝花纹。在美国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中,还藏有两件与此杓形状相同的器物,皆为银器。

这件酒杓的柄首部呈鸟头形,应是鸬鹚头。李白《襄阳歌》中写道:“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元代伊士珍的《琅环记》也说,金母召群仙宴于赤水:“坐有碧玉鹦鹉杯,白玉鸬鹚杓,杯干则杓自挹,欲饮则杯自举。”鸬鹚鸟,长颈,头颅低平,长喙,脚在后体,故站立时犹如蹲坐姿。这件酒杓的形制颇似鸬鹚静立状,故称之为“鸬鹚杓”。

在唐代,樽、铛、杓、杯等是最基本的酒器种类。杓的用途,是从樽等盛酒器或温酒器中挹取酒斟注于杯中。台北故宫所藏宋人摹本《宫乐图》中的贵妇们,就是用这种长柄的酒杓挹酒的。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