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鲛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39.jpg

  学名 Rhincodon typus

  命名者 Smith, 1828

  中文名 鲸鲛

  科中文名 鲸鲛科

  科号科名 013 Rhincodontidae

  模式种产地 Table Bay and South Africa  大陆名 鲸鲨     

  栖息环境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舄湖  俗名 豆腐沙、大憨沙     

  栖息深度 2 - 2 公尺 食用鱼类 是     

  有毒鱼类 否  观赏鱼类 否     

  最大体长 2000 cm  经济性 是 

  台湾分布 东部、南部、澎湖、绿岛 

  世界分布 全球性 

  参考文献 台湾鱼类志(沉等, 1993)、中国动物志-圆口纲及软骨鱼纲(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英文俗名 Whaleshark, Whale shark, Basking shark

  型态特征

  体呈圆柱状或稍纵扁;体侧隆脊明显;头扁平而宽广。吻短。眼小,侧位,,无瞬膜。喷水孔更小,位于眼后方。鳃裂特大,具独特之过滤构造,含横断每一鳃裂之薄板,另鳃弧上具许多角质滤耙,分成许多小枝,交叉成海绵状之滤器。口裂极大,前位,横向;口角具唇褶;无口鼻间沟。第一背鳍远大于第二背鳍;胸鳍特大,为稍窄之镰刀状;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大,基底亦相对;尾鳍叉形,上尾叉几比下尾叉长2倍,由上叶及下叶之中部、后部组成,下尾叉则由下叶前部突出而成。体呈灰褐色至蓝褐色,体侧散布许多白色斑点及横纹,而这些斑纹排列呈棋盘状。

  栖所生态

  栖息于温带及热带海域之沿岸、近海或外洋水域。性喜于表层巡游,通常独游,亦有群游的时候,多时可达百尾以上;巡游时通常伴随其它大洋性鱼类,如鲔及鲭等,体侧亦常有印鱼吸附或其它小鱼随行。以浮游生物为食,有时亦食巡游性甲壳类、小鱼及乌贼等。通常于日落后开始觅食。

  地理分布

  全球性温、热带巡游鱼种,适合水温约在21-25℃间,为体型可长至最大的鱼类,可达20公尺左右。本省北部、东部及南部海域均有捕获记录。

  渔业利用

  一般由定置网、围网或镖旗鱼法等渔法所捕获。食用鱼,具有市场行情,最好时一公斤可达五、六百元。偶而被捕获,但通常体积庞大,即使行情差时,亦可为渔民带来一笔相当可观之收入。其肉可炒食或制鱼桨、鱼丸、鲨鱼腌等均可;各鳍可晒成鱼翅;肝富含油质,可制成维他命或鱼肝.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