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参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拉丁名 Diplopanax stachyanthus Hand.-Mazz.

中文名 马蹄参

拉丁科名 Araliaceae

中文科名 五加科

保护级别 2

分布 湖南(莽山、通道)、广东(乳源、阳江、阳春)、广西、贵州、云南(西畴、屏边)

现状 渐危种。本种又名大果五加,系石灰岩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的上层树种,由于原生植被已遭破坏,马蹄参也在逐渐减少。

海拔下限(米) 1300

海拔上限(米) 1900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15一25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粗壮,绿褐色,有长圆形皮孔。单叶互生,革质,倒卵状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9一16厘米,宽3.5一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上面亮绿色,下面沿中脉有稀疏的星状毛或无毛,全缘,侧脉6一11对;叶柄长26厘米。穗状圆锥花序顶生,长达27厘米,上部的花单生,无花梗,下部的花排成有梗或无梗的伞形花序,主轴粗壮,幼时花序全被淡黄色柔毛;苞片宽卵形,早落;花菩密被短柔毛,边缘5齿裂;花瓣5,淡黄色,卵形,长3毫米,外面被毛;雄蕊10,其中5枚不育;于房下位,1室,胚珠1,花柱圆锥状。果卵圆形至长圆状卵圆形,稍侧扁,十时坚硬,木质,长4.5一5.5厘米,外果皮厚,有稍明显的纵脉。种子一粒,侧扁而弯;胚弯曲,横切面呈马蹄形。

特性 分布区受西南季风影响,干湿季节分明,四季温暖,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温18-20℃,1月平均温8—10℃,极端最低温可达-8℃,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土壤为山地黄壤或黄棕壤,pH值4.5-5.5。常生于山地常绿阔叶混交林或常绿、针阔混交林中,构成乔木上层常见成分;

其伴生树种有猴头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 Hance、吊钟花Enkianthus quinqueflorus Lour.、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 (Dunn)HenryetThomas、小叶罗汉松Podocarpusbrevifolius (Stapf)Foxw.、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 (Wightet Arn.)Sprague、摆竹Indosasa shibataeaoides McClure等。

保护价值 马蹄参为孑遗植物,是主产我国的单种属,该属原隶属五加科。但果实大型,外果皮坚硬,1室,仅1粒种子,胚弯曲等特征与五加科不同,而与山茱萸科中的单室茱萸属Mastixia或隐核茱萸属Tectocarya.较为接近或相似,故有学者将它归人山茱萸科。因此,马蹄参对研究五加科、山茱萸科的系统发育和古地理、古气候都具有科学价值。

保护措施 分布区内一些地方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应加强对本种的保护、研究与繁殖。

栽培要点 目前对马蹄参尚未进行引种驯化,行种子休眠、发芽、育苗和栽培等试验。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