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饼筒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糊拉汰"实际上应该写成"糊拉拖",只因为天台方言中的"拖"字是念成"汰"的,才这样写。"糊拉拖",顾名思义是把麦粉调成稀薄而不失其粘性的糊状,用手把它放在锅子里拖拉成圆形的薄饼,一次一个,用不到一分钟就熟。制作方便,香脆可口,是天台乡民的家常便饭之一。

不过要做得好,还得讲点技术。譬如,麦粉调水的稠薄,锅里油量的多少,火候的旺猛与否,都要恰到好处。否则,遢上的粉糊不是溜了,就是紧贴在镬面上起不来,那就成不了糊拉拖,倒成了一塌糊了。当然,在巧妇手下,完全可以使它张张薄如纸、圆如镜、透光亮,揩些油、葱、蒜,吃起来香味四溢,松软适度,可口极了。

天台风俗,新媳妇下厨,夫家常让她做"糊拉拖"或"麦饼头"考考她的手艺。

假如用同样的方法,在特制的平锅-"鏊"上作业,"糊拉拖"就从半球形成为平面圆形。这就叫"饺饼皮"了。在它的上面放上各种菜料,卷成筒形,然后敷油,烤至焦黄,就成了天台人最拿手的风味佳肴-"饺饼筒"了。

饺饼皮一般是用麦粉做的,也有用粽丝刷把稀米浆刷在鏊上,变成又薄又软的"米筒"皮子,在这上面撒些红糖,做成甜的。这与一般饺饼筒做成咸的,是大异其趣的。

饺饼筒相传为济公所创。济公在国清寺为僧,见每餐剩下很多菜肴,就把这些采肴裹在糊拉拖里供下一餐食用,受到僧众欢迎,而被提拔为衣钵僧。这便是饺饼筒的来历。此后每逢岁时佳节,乡民往往把"饺饼筒"当作祭品。尤其在清明节、七月半、大年夜的时候,更是不可缺少。

"饺饼筒"做得讲究点,人们称之为"五虎擒羊",就是以肉片、猪肝、蛋皮、鱼肉、豆腐片等分别与金针、木耳、粉丝、笋丝、菜梗等依照一定顺序放在糊拉拖皮上卷制而成。把它烤得油光发亮,是最好的下酒物。不会喝酒的,以饺饼筒和粥而食,味道也很不错。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