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皮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面皮为传统特色小吃之一,多使用小麦面粉制作,也有米粉或其它淀粉制作的。

  一般凉拌食用(部分地区有炒面皮),种类繁多,制作方法各异,调拌也各具特色,口味不同。主要有:汉中面皮、萧县面皮、秦镇米皮、岐山擀面皮等。

  面皮历史久远,面皮传说源于秦始皇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有一年陕西户县秦镇一带大旱,稻谷枯萎,百姓无法向朝廷纳供大米,有个叫李十二的用大米碾成面粉,蒸出面皮,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吃后大喜,命每天制作食用,形成了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

  名称

  中国面皮种类繁多,做法各异,调拌时各具特色,口味也不同,在这里,仅举出几种。

  秦镇米皮以大米粉为原料制成,因产于户县的秦镇,也叫秦镇米皮。制作时把大米粉调节为糊状,平铺在多层竹蒸笼内,旺火蒸熟。吃时,用近一米长、20多厘米宽的大铡刀铡成细丝。加入辅料青菜、小豆芽等,调入佐料,好的口味全在辣椒油上,调好的凉皮全呈红色,辣里香。

  汉中面皮因产地于汉中地区而得名。将大米淘净,浸泡后磨成浆,然后以特制的面皮锅刷上油,舀适量米浆倒入,置滚水中,稍蒸便熟。趁热食用,加入调料,主要是蒜汁、辣椒油、口味酸辣之中透着蒜香。

  岐山擀面皮岐山县制作的最佳。制作时,只要先将小麦粉洗出面筋,再把淀粉擀成薄饼,最后上蒸笼蒸制。制成凉皮既软又粘。而调料以岐山当地酿制的粮食醋和辣椒油为主,辅以洗出的面筋丝,在一小铁锅内拌合均匀,盛盘而飨客,其口味主要特点是酸、辣、香。

  除以上几种外,陕西还有扶风的烙面皮,汉中的魔芋凉皮、黑米面皮,陕北的绿豆凉皮等等。

  原料

  面皮因原料不同可分为:面皮、米皮、黑米皮、魔芋皮、醋粉皮等多种。因制作方法不同又分为蒸面皮、擀面皮、烙面皮等。凉皮吃法多样,可凉拌、可热调、还可如炒面般炒着吃,但主要还是凉拌着吃。凉皮初时属夏令食品,但已经变为四季咸宜。

  做法

  凉皮品种多样,各地叫法也有差别,做法上差异很大,每一种有每一种的特点,每一种也有每一种的特色。在详说各种凉皮的特色之前,先介绍一种专门用来蒸制凉皮的工具——凉皮锣。皮子罗是用白铁皮制成,圆形的,一圈有三到五厘米高的边,锣有大有小,家里自用的一般不大,直径约二三十厘米,若是开店用的锣就大多了,直径可达50厘米。使用时,每往锣里倒面糊前要先在锣中抹一层食油,用完之后,将锣洗净凉干,再给锣里均匀地抹一层油,以防生锈。一般家里都会准备两个以上的凉皮锣,在做凉皮时可以倒换着用。

  种类

  萧县面皮是萧县名小吃、安徽省区域性代表美食,在安徽萧县大街小巷均可看见它的身影,现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是淮北、宿州、徐州、苏州、合肥、蚌埠、枣庄、永城等地区。

  萧县面皮和中国陕西地区的面皮不同,是将小麦面水放进面锣中蒸做出的,萧县面皮具有皮薄、柔软、凉香、酸辣可口、四季皆宜的特点,吃法主要有卷、调两种。

  秦镇米皮,是用大米磨浆蒸成。是陕西省著名的传统小吃。相传,秦始皇在位时,有一年陕西关中一带大旱,沣河缺水,稻谷枯萎,农民只好在田里挖井浇地,好不容易打下的粮食尽是稗秕。碾出的大米质量太差,百姓无法向朝廷纳供大米,有个叫李十二的用大米碾成米粉,蒸出米皮,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吃后大喜,命秦镇每年的贡品只献米皮,这样就形成了久负盛名的美食。

  汉中面皮(Hanzhong Mianpi),是陕西南部汉中地区著名特色小吃。相传始于秦汉,一般是把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上笼蒸成薄皮儿,趁热抹上菜籽油,切成条状,依个人口味调入油辣子、味精、精盐、醋、酱油、蒜泥等佐料,拌匀即可食用(当地多热食,称热面皮儿),亦可置于通风处降温后凉拌(当地称冷面皮或凉面皮)。配菜(底垫子)主要有黄豆芽、土豆丝、芹菜、菠菜等时令小蔬,口感软糯,香辣。不需即时食用时还可以晾干后油炸食用。也有烩,炒等吃法。汉中面皮一般采用米浆为原料,偶尔也有以面粉调浆(当地称“面面皮”)或在米浆、面浆中混以其它淀粉制作的,未强调“面面皮”的均为米浆制作。

  擀面皮是陕西地区特有的传统名小吃,尤以西府宝鸡地区为最佳,宝鸡岐山擀面皮2011年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擀面皮是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具有筋斗、柔软、凉香、酸辣可口的特点,是关中西府小吃代表之一,也是西北最具民族风味的食品之一。

  岐山人的擀面皮做法很非凡,别处的米面皮和酿皮是把面调成糊状,放在特制的铁笼上蒸。而歧山擀面皮则是先擀成面,然后再蒸,蒸熟后再切成比凉皮稍宽的条状,吃法和米面皮基本一样,不同于米面皮的是,擀面皮口感较硬,韧度高,有筋性。宝鸡一带的人都喜欢吃,近几年来在西安也很流行。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