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肉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酱肉是将猪肉用甜面酱、香辛调味料腌制后经自然风干而成的一类腌制类生肉制品,具有色泽美观、风味浓郁的特点,由于添加了甜面酱,故称为酱肉。酱肉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加工和食用历史,苏州五香酱肉在北宋时期就有生产,至今己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历史传说
当时,一个山东书生上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盘缠也已用得差不多了,于是他便合计做个买卖,边赚钱糊口边读书考取功名,就在西单牌楼附近开设了一家熟肉店。此店由于味好量足,买卖越做越红火。他还在当地娶了老婆,一天夜里,小两口边守灶煮肉,边喝酒聊天,由于生意好,两人高兴,就多喝了点,不知不觉竟睡着了。当他们醒来时,肉已塌烂锅中,起出锅来,肉已软烂如泥,看着已成了“汁”的肉汤,他夫人便想了一个办法,将“肉汁”涂到肉上,然后绷好放到盘子里放凉后出售。人们吃后,反觉得肉味更加鲜美,从此,一传十,十传百,购买者越来越多,生意更加兴隆,两位掌柜就把这种煮肉的配料方法固定了下来。有一天康熙微服私访路经此地,一股肉香味远远飘了过来,就叫手下买了一块,吃到嘴里觉得香嫩熟烂,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不由得大呼“此肉尚品”,后来,便把小两口传到宫里,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赏。为经常吃到鲜美的酱肉,便赐匾牌一副,上书“尚品堂”,从此酱肉成为皇宫御用食品。到1754年夫妻俩告老还乡,便回到山东老家,后人用其配方制作工艺创立了“尚品堂”。
“菊有幽芳,枣有灵黄,月明下,小院厨房。把鲜活料,兑药材汤,看灶火红,大厨累,二厨忙。老辈功夫,后辈传扬,学来了,南北专长。通宵打理,直到晨光,道汁其浓,色其美,味其香。”这首词牌是“行香子”的宋词,形容的是老北京胡同里的酱肉作坊。
酱肉特点
与其他生肉制品相比,传统酱肉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易于加工。传统酱肉加工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家庭作坊式就可满足生产要求。第二,风味独特。酱肉集肉香、酱香、鲜味于一体,是一个风味浓郁、口感良好的肉制品,并且可以根据消费者自己的喜好调制不同的风味。第三,不经过烟熏工艺,更加的卫生安全,食盐含量较腊肉等肉制品低,符合当代消费的主流。第四,上酱后挂在通风处自然发酵,有效改善了酱肉的风味。第五,食用方便。沸水煮熟或者微波加热后直接食用,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些特点使酱肉制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酱肉销售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品种分类
中国酱肉生产历史悠久、种类较多,因辅料、加工的变化而有多个品种,比较知名的有:涪陵食品厂的“桂楼牌”京酱风肉、四川成都“蜀风牌”京酱风肉、北京“天盛号”清酱肉、天津“天宝楼”清酱肉、广东酱风肉、上海酱风肉、江苏吴江酱肉。“桂楼牌”京酱风肉色泽鲜明,肌肉呈鲜红或枣红色,脂肪乳白色;肉身干爽结实,指压无明显凹痕;入口鲜美甜咸,清香生津,肥而不腻,越品越浓,酱香浓郁,具有京酱固有风味。“天宝楼”清酱肉酱香馥郁,色泽鲜艳,红白分明,肉细绵润,肥而不腻。广东酱风肉甘香适口,酱香袭人,醇润回甜,肥而不腻。
工艺流程
选料→清洗→腌制→上酱→干制→成品
工业制法
配方:10%甜面酱、4%食盐、1%白糖、0.3%花椒、0.5%曲酒。
选料:冬至后,选择臀腿肉或者肋腹肉(依商品需要),切成条状,重约500克。
清洗:用水清洗肉块,去除肉表面淤血和附着的猪毛等杂物,挂起晾干水。
腌制:添加4%食盐和适量的花椒!酒于盆中,室温下腌制4天,其间至少上下翻动三次,促使腌制均匀。
上酱:将肉用线或挂钩挂起,挂于室外,待表面微干,用刷子上酱,当酱半干时,继续第二次,第三次。
自然风干:上酱结束后,将肉挂于通风蔽光处继续吹晾。分别对原料肉样品(0天),腌制后样品(4天),上酱后样品(7天),自然风干中点间样品(17天)、自然风干后样品(第28天)进行理化指标的测定。
家庭制法
(1)将肉改刀成1千克左右的长条块,将肉皮上的毛刮净,洗去污血,沥尽水分。
(2)用盐在肉上面揉搽,要均匀抹搽,腌1——2天,捞出沥去盐水。
(3)将肉放在盛具中,倒入酱油(也可在酱油中外加茴香、花椒、桂皮等香料),酱油的量以浸没肉为宜,浸泡4——5天左右即可捞起。
(4)将酱肉挂太阳底下晒一天,至肉表面发亮冒油,然后挂阴凉处风干即可。此酱肉可存放3——4个月。
特点: (1)酱肉煮、蒸食均可,但蒸食味浓;此外也可切片与其它植物性原料一同炒制,如冬笋炒酱肉、大葱炒酱肉等。
(2)肉卤可留下再作酱肉用,也可用来浸泡鸡、鸭、鹅等,制成酱鸡、酱鸭、酱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