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沙蒿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种中文名: 藏沙蒿 种拉丁名: Artemisiawe1lebyiHemsl.etPears. 种别名: 藏籽蒿 形态特征: 半灌木状草本。主根粗壮、本质、根状茎粗短。茎多数,丛生,高15–28cm;全株初时密被灰白色或淡灰黄色柔毛,后稀疏或脱落。茎下部叶卵形或长卵形,二回羽状全裂,侧裂片3一4对,小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叶柄长1–2cm,基部有假托叶,中部叶长卵形,1–2回羽状全裂;上部叶3或5全裂。头状花序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径2.5–3.5mm.有短梗或无梗,在茎或分枝上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或穗状花序,在茎上组成狭而稀疏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边缘膜质;雌花5–14朵,两性花8一16朵,花冠管状。瘦果倒卵形(图82)。
地理分布: 西藏特有种,产于拉萨及其西部、南部。
生物生态特征: 藏沙蒿生于西藏中西部及南部海拔3600一5100(5300)m的河湖边的砂砾地、山坡草原、砾坡或高山草地,是西藏草原常见的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
藏沙蒿为主的草地是西藏草地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在藏布湖盆地区、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丘陵、羌塘高原南部和阿里南部均有该群落分布。分布区的土壤为砂壤质高山草原上,地表有砾石。气候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0–5℃,≥0℃积温1400–2200℃,无霜期60–150天,年降水240一380mm。藏沙蒿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在生态上较沙生针茅(StiPaglareosa)、长芒草(S.bungeana)耐寒,但较紫花计茅(S.Pu-rpurea)、羽柱针茅(S.subsessiliflom)喜温抗旱。藏沙蒿草原比较稀疏,群落盖度30%一50%,相对盖度为50%一60%。主要优势植物还有固沙草(Orinusthoroldii)、紫花针茅、沙生针茅、木根香青(AnaPhalisxylorrhiza)伴生植物较多,常见的有黄芪属(Astragalusspp.)、棘豆(Oxytropismicrophylla)、狼毒、蒙藏马先蒿(Pedicularisalaschanica)、穗三毛(Trise-tumsPicatum)、垂穗鹅观革(Roegnerdanutans)、早熟禾(Poaspp.)等。
饲用价值: 藏沙蒿在青藏高原分布广、适应性强,富含脂肪,青草期牲畜采食较少,但晚秋霜后异味减少,羊喜食,是羊的抓瞟饲草。冬春枯草期,牛,马采食。在以藏沙蒿为建群种的草地上,植物种类多,适宜放牧的牧草种类多,草地质量较好,据《西藏草原》资料统计,藏沙蒿草地粗蛋白质含量为13.19%、粗脂肪为4.50%、粗纤维25.65%,无氮浸出物47.87%,粗灰分8.71%,是西藏较好的牧场,也是藏羊的放牧场。其他用途藏沙蒿在藏药中用于消炎及止内脏出血。与本种近似的青藏蒿A.duthreuil一de一rhinsilKrash.的区别,在于本种为半灌木状丛生草本,根茎及茎下部木质化。中部叶为一回稀少二回羽状全裂。头状花序稍大,花后茶褐色或黄褐色,无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