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芒大麦草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短芒大麦草又名野大麦、野黑麦、莱麦草。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及新疆等地低湿草地上,前苏联外里海、西伯利亚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均有野生种分布。
形态特征
近年来我国北方各地引种驯化,表现为生长期短、耐盐碱、草质柔软,是一种良好的放牧-刈割兼用的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短芒大麦草属多年生草本,具短根茎,须根稠密;秆细,直立或下部节膝曲,株高30~90厘米;叶片长约30厘米,宽3~5毫米,绿色或灰绿色,集中植株下部;穗状花序,长5~10厘米,成熟时带紫色,小穗每三枚生长于穗轴各节,两侧小穗通常较小或发育不全或为雄性,有柄,中间小。穗颖呈针状,粗糙,外稃无芒,无柄小穗之颖形似有柄者,外稃近于平滑或贴生微毛,先端渐尖成短芒;颖果长约3毫米,顶端被毛,腹沟不明显,线形,千粒重2~3克。短芒大麦草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14,28.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短芒大麦草是一种早熟性禾草,在呼和浩特地区自然条件下,播种当年可以收到少量种子,大部分分蘖枝处于开花期,而生活第二年以后,4月初返青,5月中旬拔节,5月末孕穗、抽穗,6月初开花,6月下旬种子成熟,从返青至种子成熟大约需80~96天,比同条件下的无芒雀麦早15天,比披碱草早28天,比老芒麦早18天,与羊草相似。短芒大麦草生长初期比较缓慢,由返青至拔节期约有40天,株高仅10厘米左右,日均增高只有0.25厘米,拔节以后生长加快,拔节至开花期不足30天,株高增长70厘米,日均增高2.3厘米,是前期生长速度的9倍。同时短芒大麦草株高仍在增加,分蘖也在增多,生长期一直延续到10月中旬,生长期长达180~190天。短芒大麦草地上部枝条发育良好,据对生活第4年草群枝条发育调查,生殖枝数量占枝条总量的53.63%,重量占枝条总重量的77.35%,而营养枝相应为46.37%和2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