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鸣岐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编辑] 个人简介

1906年2月17日 出生于河南省滑县。   

1928—1932年 就读河南大学农学院森林系,获学士学位。   

1932—1934年任河南大学农学院助教。   

1934—1937年 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1937—1939年 任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   

1939—1946年 任河南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主任。   

1946—1949年 任河南大学农学院院长。   

1949—1951年 任东吴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1951年 至今任复旦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病毒研究室主任。

[编辑] 科研成果

1934年王鸣岐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期间,在导师斯托克曼指导下,就开始从事粟黑粉菌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工作。粟黑粉菌是粟黑穗病原体,是一种对粟危害甚大的病害。前人对其致病性机理研究甚少。王鸣岐从生物学和细胞学入手发现粟黑粉菌异源菌丝细胞的异宗配合,明确了核配及减数分裂是黑粉病菌有性繁殖的基本特征。这为研究粟黑粉菌分化和新生理小种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这一发现,他第一次鉴定出中国粟黑粉菌有6个生理小种。同时首次在人工培养基上完成该菌生活史,从此结束了粟黑粉菌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完成生活史的时代。另外,他还发现该菌生活力极强,在室内保存62年的菌孢子,还有1%的发芽率。这些成果都是国际上首次报道,其论文在植物病理学界广为引用。1937年在他访问德国哈雷大学时,V.H.Beekev博士称赞这是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1947年河南小麦黑穗病流行,王鸣岐结合粟黑粉菌的研究成果,提倡推广药粉拌种方法进行防治,取得了很好效果,受到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河南分署的表彰。

[编辑] 其它

王鸣岐还根据植物与病毒相克相生的辩证关系,创造性地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和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起来,把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控制植物病毒病统一起来,研制出TA(TS)剂,在华东、西北、华北、中南等地区应用于防治作物病毒病取得良好效果。1989年在国际第二届农业化学助剂大会上报告后,受到与会专家们的赞许,并获得协作试验推广荣誉。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