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风子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拉丁名 Hydnocarpus hainanensis (Merr.) Sleum.

中文名 海南大风子

拉丁科名 Flacourtiaceae

中文科名 大风子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 广东(海南岛)、广西(龙州、宁明)、

现状 濒危种。海南大风子为热带、南亚热带季雨林树种。由于生长在低海拔的山区外围,人为活动频繁,受到严重破坏,更新不良,天然资源日趋枯竭。

海拔下限(米)

海拔上限(米)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15米,胸径达50厘米;树皮暗灰带绿色,平滑;大枝平展呈蛇走状;小枝稍向上斜伸,无毛。叶互生,.薄革质,长圆形,长9一13(一19)厘米,宽3一6厘米,先端短急尖而钝头,基部楔形,全缘或具不规则的浅波状锯齿,侧脉7一8对,在两面稍隆起,网脉显著;叶柄长1一1.5厘米。花雌雄异株,总状花序腋生,长1一1.5厘米;雄花密集,萼片4,椭圆形,花瓣4,肾状卵形,边缘有睫毛,雄蕊约12,花丝基部粗壮,疏生短柔毛;雌花的花被与雄花相似而略大,退化雄蕊约15枚,子房密生黄色茸毛,1室,有5侧膜胎座,胚珠多数,几无花柱,柱头3,扁平三角形,顶端2浅裂。桨果球形,直径4-6厘米,果皮革质,密被黑褐色茸毛;种子约20,长约1.5厘米。

特性 海南大风子多生于低山丘陵地区。分布区的年平均温一般21--25℃,极端最低温2℃,年降水量1400--1800毫米,干湿季明显至不太明显,相对湿度为80--85%。土壤多为褐色棕红壤或山地红壤,在石灰岩地区也能正常生长。一般喜生于沟谷和岩石裸露的河岸阶地,居于林冠的第二层林层,天然结实率弱,更新不良,林下幼苗、幼树稀少。上层树种主要有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 Chen、海南蒲桃Syzygium cumini (L.) Skeels、大果水翁Cleistocalyx conspersipunctattum Merr.et Perry.、岭南山竹子Garcinia oblongifolia Champ.等。花期4--5月,果期8--10月。

保护价值 海南大风子的种子油富含副大风子酸和晁横酸等,其有效成分比泰国大风子 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re还高,可供消炎和治麻风病、牛皮癣、风湿病等症。木材结构密致,材质坚硬而重,耐磨、耐腐,为海南的优良名材。

保护措施 海南大风子在海南虽然分布较广,但植株数量稀少,且近年森林砍伐较快,在许多地区已日趋绝灭。为此,在尖峰岭自然保护区必须列为保护对象,严禁砍伐,同时应尽快采种育苗,试种人工林,以免绝灭。

栽培要点 果实成熟时呈黑色。采收后摊放晾干,砸破果皮,取出种子,晾干后用湿沙贮藏,以防干燥。待翌春条播,播后十天左右开始发芽,发芽率达70--80%,小苗必须遮荫。一年后苗高40厘米左右,即可出圃定植。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