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嗜血杆菌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11617899155755744_small.jpg

流感嗜血杆菌(学名Haemophilus influenzae),简称嗜血杆菌,前称费佛氏杆菌(或译拜菲尔氏菌)或流感杆菌,是一种没有运动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它是于1892年由费佛博士在流行性感冒的瘟疫中发现。它一般都是好氧生物,但可以成长为兼性厌氧生物。流感嗜血杆菌最初被误认为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因,但直至1933年,当发现流行性感冒的病毒性病原后,才消除了这种误解。不过,流感嗜血杆菌仍是会导致其他不同种类的病症。

因其细少的基因体,流感嗜血杆菌是第一种排列全数基因体,而又能自由生存的生物。它的基因体包含了1,830,140的DNA碱基对及1740个基因。流感嗜血杆菌的基因排序计划由基因组研究所策划,于1995年完成及刊登于《科学》杂志上。

血清群 于1930年,流感嗜血杆菌分类为两类,即荚膜菌株及没有荚膜的菌株。虽然已知荚膜类的乙型流感嗜血杆菌(或是b型流感嗜血杆菌,简称HiB)是毒性的主因之一,但感染流感嗜血杆菌的病因却仍未完全清楚。它们的荚膜能帮助它们抵抗在没有免疫的寄主体内的吞噬作用及不触发补体介导的裂解。没有荚膜的菌株则较少侵略性,但它们能诱发炎症而产生其他病症,如会厌炎。接种HiB结合型疫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方法,其中某几种疫苗已经广为使用。

病症 大部份流感嗜血杆菌都是机会性感染细菌,即它们会在寄主体内生存而不引起任何疾病,但当某一些因素(如病毒感染或免疫力下降)出现后则会引发病症。流感嗜血杆菌一般有六种菌株,称为a型、b型(又称乙型)、c型、d型、e型及f型。

由流感嗜血杆菌自然产生的疾病只会在人类出现。在婴儿及孩童中,乙型流感嗜血杆菌会引致菌血病症及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偶而地它会引致蜂窝组织炎、骨髓炎及关节感染。自从1990年开始,美国使用HiB结合型疫苗后,HiB病症的患病率减少至每十万名儿童有1.3名儿童感染。但是,HiB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引致婴儿及儿童下呼吸道疾病的主因。没有荚膜的流感嗜血杆菌会引致儿童的耳朵感染(如中耳炎)、眼睛感染(结膜炎)及鼻窦炎,并且联带肺炎。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