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方竹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熙湖四景之一的“法华方竹”,早在唐宋时期就较为有名。当时的法华寺“层楼翠映千杆竹,庭院松青树满花”。据《太湖县志)载.法华寺香火旺盛得益于’法华有竹,其杆皆方’。相传,法华方竹源于西域佛国天竺(今印度).乃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带回的宝物之一。唐僧回国后,弟子云游四方,将方竹择地栽种.但成活极少。后有一高徒在太湖龙山宫对面山麓遗址建法华寺.又在院内种方竹苗。不知是真有佛祖灵光护佑普照,还是由于龙山夜雨滋润,这异乡奇竹,竟在法华寺内长得茁壮茂盛,郁郁葱葱。南国翠竹,种属繁多,外形圆润,几成一律。唯有这方竹,有梭有角,逢节有黄白色钟乳点.垦得风骨铮铮,确为植物珍稀。物以稀为贵,亦以稀为奇。风雅之士纷纷题刻赞诗于竹杆之上,“久之,形类蝌蚪,早失其形”。从清代游客所存诗句”古刹何年荒草蔓”、“过竹应怜野寺荒”来看,此时的法华寺早巳衰败。尽管清乾隆二十一年(1755),太湖知县吴易峰捐资重建的法华寺,“堂阁楼台,班联似笋’,不乏金碧辉煌。但从清人王大枢游寺所记“寻昔年之方竹,赏今日之奇葩’来看.这时的法华寺虽有奇花异草,但方竹已荡然无踪。新建的法华寺到清末又遭兵毁,后移寺回龙山,虽香火未断,然声名早失。 竹的生命力是很强的,按说法华虽毁.方竹应存。法华寺旧址在古火神庙以北、今烈士陵园以南。近百年来,邑人踏遭青山难觅其踪,熙湖父老无不痛惜。 “峰回路转行应遍,芳景怡人去复留。”正值法华寺毁、方竹濒灭之际,有官任黄河道的邑人陈竹桥回乡省亲,寻法华旧址而见败竹,感叹唏嘘之余,顿生怜香惜玉之心,随即起根移苗,栽于辛冲家宅。后历经乡人呵护,终使这珍奇竹种得以保存。 春风唤回花千树,旧时美景今再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县迎来了旅游开发的春天。充分认识到方竹观赏价值的黄镇辛冲村民,对它倍加珍爱,精心呵护,终于再现了一道方竹成林、百杆摇风的靓丽风景。有人赋诗曰:“法华方竹西天来,唐僧高徒择地栽。香消玉殒百年后,新枝发在辛冲崖。”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