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鲈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河鲈[Perch;River perch;Ereshwater perch] 俗称:五道黑。
是广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淡水名鱼鱼类,在湖泊中很容易看见,属鲈形目,鲈科,鲈属,鲈科本科有10属162种。鲈科又属于鲈亚目,本亚目有69科522属2849种,分鲈总科、赤刀鱼总科和鹰斑鲷总科等3个总科。其中鲈总科最大,包括鮨科、棘臀鲈科和鲈科等约60个科。鲈亚目又属于鲈形目,包括魣亚目、马鲅亚目和鲈亚目等25亚目150科约1504属9365种。
其体侧扁,长椭圆形,尾柄较细。头小,吻钝,口端位。下颌比上颌稍长,上颌骨后端达眼的下方,上下颌及口盖骨上均有细齿。前鳃盖骨后缘有许多小锯齿,后鳃盖骨后缘有1根刺。两背鳍略分离,第一背鳍为8-16根硬刺,其中第4根最长;第2背鳍为3根硬刺和13根软鳍条,以第1、2根鳍条最长。胸鳍侧位而较低,腹鳍胸位,尾鳍浅叉形,两叶末端圆。体为棕褐色,有7-9条黑色横斑,腹部白色;背鳍浅灰黄色,第1背鳍后部有1个大黑斑;胸鳍浅黄色;臀鳍、腹鳍及尾鳍为橘黄色,鳞极小。
河鲈生活于植物丛生的江河、湖泊中。通常有两个类群:一个种群生活于沿岸浅水区,以无脊椎动物为食,个体较小,生长也慢些;另一个种群栖居于深水区,以小型鱼类为食,个体大些,生长较快。仔鱼以浮游动物为食,体长达40毫米时,生性活跃,行动敏捷,为肉食性凶猛鱼类,并以袭击方式摄食,不光吃小鱼,虾、蚯蚓、水生昆虫和蛙等,凡是水中的动物,几乎无所不吃,且同类相残,有时甚至吃掉自己的幼子,而有时鲈也成为鸟和狗鱼的食物。河鲈在夏季摄食比冬季为旺,产卵时期通常停止摄食。
与黑鲈一样,河鲈对水温敏感,夏天生活在湖沼表面温度较高的地方,冬天则生活在水底温度不会下降的地方。河鲈性成熟较早,在自然条件下,适宜的生长水温在18℃~24℃,易集群,夜视力极强,生长速度快.雌鱼在石头或水草上产卵,每条可产下30万个长条形的卵,但是因为雄鱼很少,并非所有卵都能受精。卵在1~2周内孵化,幼鱼过群体生活,成鱼则单独活动。1~3年性成熟,在不同水域中,其性成熟时间有很大差别。早春在解冻后不久即进行产卵。产卵多要求在水温7~8℃、水流平稳的场所进行。卵产出后,连成长带状,附于水草上发育。怀卵量1.2~3万粒,卵径2~2.5毫米。卵只产1次,不分批产卵。亲鱼不护卵,产卵后2~3星期孵化。生长较缓,1龄鱼体长130~170毫米,体重40~90克;2龄鱼体长150~240毫米,体重100~200克;3龄鱼体长190~260毫米,体重210~250克;4龄鱼体长280~320毫米,体重250~450克。
河鲈肉质鲜嫩,爽滑少刺,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脂肪含量较低,河鲈的水分含量略高于梭鲈和加州鲈;梭鲈、河鲈和加州鲈蛋白质(鲜质量比)分别为19.94%、18.73%和18.39%;3种鱼中,梭鲈的粗脂肪含量最少,而灰分含量差异不明显。肌肉中17种氨基酸的总含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梭鲈(19.40%)〉河鲈(18.09%)〉加州鲈(17.99%),必需氨基酸(EAA)含量依次为梭鲈(7.08%)〉加州鲈(6.58%)〉河鲈(6.55%),鲜味氨基酸含量梭鲈(7.42%)〉加州鲈(6.84%)〉河鲈(6.83%),是淡水鱼类中的珍品,流传有“尝罢河鲈不思鱼”之说,深受消费者青睐。
在我国仅产于新疆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河流域。在俄罗斯为非常重要的捕捞对象。我国新疆北部天然产量很大。 在我国仅分布于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水系,60年代末到博斯腾湖,70年代至90年代初,河鲈成为博斯腾湖的主要经济鱼类,分布数量居其它鱼类之首,伊犁河与额敏河尚产伊犁河鲈,其第一背鳍的第一鳍棘很短,且体侧无横的黑斑。捕捞的渔获物中河鲈占90%以上。90年代以后,河鲈在各水域的捕捞量急剧下降。近年来,河鲈在博斯腾湖水域的养殖数量有一定的回升,年产量在600吨左右。由于河鲈鱼贪食、易钓,又是当地垂钓爱好者的垂钓鱼品种之一。目前,大规格的河鲈商品鱼在市场上非常紧俏。
法国的水产科研人员进行了河鲈人工养殖研究。将体重22--25克的河鲈1520尾分别放养在网箱和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投喂颗粒饲料,日投饵率为鱼体重的2%和4%,投喂8周。结果发现网箱和循环水中养殖的河鲈日特定生长率(1.1--1.4%)近似,循环水中日投饵率为4%的河鲈成活率(90--100%)高于浮式网箱中的鱼(成活率70--80%),且循环水中的鱼饲料转换率较高,为3.0--4.1。日投饵率为2%的河鲈中雌性个体显著大于雄性,而日投饵率4%的河鲈雌雄体重差异不显著。在国内新疆人工养殖也获得了成功。
也有报道,1959年,英国把尼罗河河鲈引进到维多利亚湖供人们钓鱼消遣。没想到几十年后,河鲈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本地的鱼遭受了灭顶之灾。新疆引进河鲈导致大头鱼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