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的养殖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一、幼蟹培育
培育幼蟹的池塘深度1米左右即可。池水深0.3米—0.5米。池底淤泥5厘米—10厘米。池塘修整一般在冬季或早春进行。排干池水,清除敌害(各种鱼类、蛙类、蛇、鼠等),平整池底,挖出过多的淤泥,夯实堤埝、堵塞漏洞,修好进、排水口。修整后的池塘最好将池底曝晒半月以上,至放蟹苗前15天再放水入池。药物清塘消毒应在蟹苗放养前15天进行。清塘药物一般多采用生石灰和漂白粉。先将池水排出,塘内只需留水5厘米—10厘米,在池底四周挖数个小坑,将块状生石灰倒入坑内,加少量池水,待生石灰吸水完全溶化后不待冷却即向四周均匀泼洒,生石灰用量每0.067公顷(1亩)一般为75千克,淤泥较厚时可增加到100千克。生石灰清塘,一般7天后药性即可消失。漂白粉清塘先将池水排至5厘米—10厘米,将漂白粉对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每0.067公顷(1亩)漂白粉用量10千克。漂白粉清塘后3天—5天药性即可消失。无论选择哪种药物清塘,都要选择在晴天中午进行。药物清塘消毒后第3天,应向池中注水,使池水深度达30厘米左右。
蟹苗的天然适口饵料是枝角类等浮游动物。池塘注水后第二天就应向池中施基肥。施肥应以发酵的牛粪、鸡粪、猪粪等有机粪肥为好。其中尤以牛粪为佳。新开挖的池塘,每0.067公顷(1亩)施肥量不低于300千克;非新开挖的池塘,每0.067公顷(1亩)施肥量100千克—200千克。施肥方法:将粪肥对水调呈粪水状,全池均匀泼洒。
移栽水草的种类主要有:轮叶黑藻、苦草、菹草、马来眼子菜、金鱼藻等。移栽水草的适宜季节为4月上旬至5月上旬之间,也可在蟹苗放养前几天移栽。移栽方法:可采集整株水草,将根部包上烂泥团,投入池中即可。移栽水草后,要保持一定水位,防止因池水少,水草露出水面被晒死。
移栽水草不超过养殖水面的30%为宜。应栽在离池边1米—2米的浅水地带,并应栽成簇,每簇10株—20株,每簇间隔2米—3米。
除天然饵料外,还需投喂一些浆状或粉末状饵料,如鱼粉,两次发酵血粉、蛋黄粉等,投喂动物性饵料的投喂量一般为蟹苗体重的20%以上。每昼夜投喂次数不应少于6次。
蟹苗下塘3天—5天后蜕皮变成一期幼蟹。生活方式由浮游变为底栖生活,这时由投喂粉末状或浆状饵料改成糊状饵料或制成小颗粒饵料。制做糊状或小颗粒饵料的原料主要有:鱼粉、小野杂鱼虾、蚕蛹、螺蚌肉、动物内脏、二次发酵血粉、豆饼、菜籽饼、豆渣、次粉等。制做饵料时,应将新鲜的动物性饵料原料先加工成熟食,然后用绞肉机绞成肉馅状,再用40目的筛绢过滤后,与其它原料(均要粉碎至40目以上)混合,制成糊状或小颗粒饵料。
投饵方式改成沿池边浅水处遍撒。日投饵量应占幼蟹体重的15%以上。每昼夜投喂次数不少于4次,白天投饵量占日投饵量的30%—40%,傍晚和夜间投饵量占日投饵量的60%—70%。
二、蟹种培育
生产上所需的蟹种规格一般为每千克100只—200只(俗称扣蟹)。一般池深1.5 米左右即可,如果需越冬,则池深应达2米。池水深度养殖前期0.5米—0.6米即可,以后逐步加深,盛夏高温季节,池水最深处应达1.5米。池塘内坡池底内有一定的坡度,淤泥厚度5厘米—10厘米为宜。
河蟹从第三期幼蟹开始,就有明显的掘洞穴居习性。可在池中摆放一些竹把供幼蟹隐蔽栖息。竹把一般用毛竹枝条,去叶后捆扎成直径20厘米左右,长40厘米—50厘米的小把,竹把中间充填1块—2块砖或石块,每0.067公顷(1亩)水面可放置竹把30个左右。
河蟹是杂食性动物,各种新鲜杂鱼、蚯蚓、螺蚌肉、屠宰场下脚料或动物尸体及水草、青菜、谷物等都是河蟹喜食的食物。
人工配合饵料应以植物性原料为主,动物性原料为辅;两者比例9:1,每昼夜投喂4次。河蟹生长的最佳水温是22℃—28℃。越冬前要对越冬池塘和蟹种进行药物消毒。全池泼洒漂白粉一次,每立方水体施用漂白粉1克—1.5克;硫酸酮和硫酸亚铁一次,每立方水体施用硫酸铜0.5克、硫酸亚铁0.2克;敌鱼虫一次,每立方水体施用敌鱼虫0.5克;过磷酸钙一次,每立方水体施用过磷酸钙1克。
将每千克约15万只的蟹苗在暂养池中培育20天左右,达到每千克2万只左右的幼蟹时,就应进行一级放养,适宜的放养密度为每0.067公顷(1亩)5万只左右。在一级培育池饲养25天—30天,应进行扩大放养,放养密度每0.067公顷(1亩)2.5万只—3万只。在二级培育池饲养30天,再次进行扩大放养,放养密度每0.067公顷(1亩)1万只左右。
三、成蟹养殖
养殖成蟹的蟹种规格每只8克—10克为宜。放养时间一般为11月下旬至翌年3月。每平方米1.5只左右为宜,即0.067公顷(1亩)放1000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