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饭包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池上饭包是台湾台东县池上乡的特产,池上于清朝光绪年间时称为「新开园」,为「新开辟的田园」之意。在日治时期,由于居民大多聚集居住在大坡池之上,故将之改名为「池上」并沿用至今。 池上便当有三大特点: ·必须是使用池上米。 ·用木盒装盛。 ·乾式便当。

  池上米

  早期池上的居民以阿美族、卑南族、平埔族、闽南人、客家人为主,生活型态以狩猎、捕鱼、畜牧、农耕为主。日治时期之前,池上乡所种植的稻米品种主要是旱稻品种的再来米,之後由日本山形县引进蓬莱米。而由于池上地区的环境适合稻米生长,因此池上米也成为台湾地区进贡日本天皇所使用的稻米。

  池上饭包起源

  昭和年代初期,移民陆续由台湾各地移入池上开垦。而李约典、林来富夫妇,也在这一时期由台北三重埔迁移到池上并居住在池上火车站前,昭和15年起开始在池上车站月台

  上贩卖番薯饼,此为池上饭包的前身。二战之後,李约典夫妇改卖竹叶包饭团,即是第一代的池上饭包。

  之後李约典夫妇之子李丁保在车站任职,李约典夫妇於是便将饭包便当带到火车上卖,而在李约典夫妇之後,由李丁保的妻子李陈云继承家业继续从事卖便当的工作。而当时在花东地区铁路行驶的是蒸汽火车,由花莲到池上必须花费七个小时,池上到台东则要五个小时,旅客途中无法下车购买食物而必须挨饿,於是李陈云开始改饭团为饭包,一方面补贴家用,一方面服务旅客。初期的池上饭包是以竹叶包装,配菜有鲁肉、黄菜头、烤肉乾、猪肝、瘦肉片、一小块蛋饼、小虾和面粉油炸成的炸虾饼及梅子,售价为新台币1.5元。1962年起,池上饭包由原来的竹叶包饭团改以用竹片盒装饭,为今日所广为人知的池上便当。

  2002年时,命名为「悟饕池上饭包」的台湾的集山机构和池上乡乡公所合作在台东池上乡设立「池上饭包文化故事馆」。

  历史

  1859年(咸丰九年),西拉雅人(马卡道亚族)至「新开园」。

  1910年(明治43年),「新开园」改名为「池上」。

  1939年(昭和14年),李约典夫妇开始在月台叫卖蕃薯饼(池上饭包前身)。

  1948年,开始制作「御便当」在池上月台叫卖, 每个定价1.5元(第一代饭包)。

  1962年,改用木盒包装,池上通水、通电(第二代饭包)。

  1976年,池上饭包菜色变化(第三代饭包)。

  1988年,池上饭包店原址发生火灾。

  1990年,池上饭包店迁店於现址:台东县池上乡忠孝路259号。

  1995年5月16日,创立第一家悟饕池上饭包店。

  2000年10月25日,合并池上饭包老店正式改名「悟饕池上饭包」,并开放连锁加盟(第四代饭包)。

  2002年3月10日,悟饕池上饭包入选年度十大风云商品。

  2002年6月9日,池上饭包博物馆成立。

  影响

  池上米则因池上饭包而发扬光大,池上乡也因此闻名,目前全台湾打着池上米旗号的饭包专卖店约有三千多家。池上饭包是池上饭包创始人的后代所经营,2000年由集山实业接手经营,以传承近七十年的池上月台便当文化。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