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蔓豆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种中文名:毛蔓豆

种拉丁名:Calopogonium mucunoides Desv.

种别名 :马来亚毛蔓豆、米兰豆、压草藤

科中文名:豆科

科拉丁名:Leguminosae

属中文名:毛蔓豆属

属拉丁名:Calopogonium

形态特征:多年生缠绕性草本。根系不发达,茎基部着地处可生不定根,根瘤多而小。茎蔓生,细弱,匍匐,能缠绕,长2—3m,分枝多,密被柔毛。羽状三出复叶,小叶长4—10cm,宽2—5cm,顶生小叶较大,菱形,侧生小叶偏斜,先端锐尖,基部近圆形,两面均被毛,托叶箭头状。总状花序,腋生,具花约6朵,蓝色而带黄绿条纹。荚果条状矩圆形,扁,长约3cm,宽4mm,密被长毛,含种子5—8粒,种子矩圆形,褐色。细胞染色体: 2n=36。

地理分布:原产南美洲热带地区,在中国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等省,(区),福建南部及云南酉双版纳也有引种栽培。此外,较广泛地分布于湿润的热带国家,作为各种经济林木间作的覆盖、绿肥和饲料作物。适生的海拔高度为300—1800m,在热带东非最高可生长至海拔2000m处。

生态特征:毛蔓豆在播种2个月后生长快而旺盛,到4—5个月可完全覆盖地面,厚度可达40—60cm。在广东省10—11月开花,翌年1—2月种子成熟,种子落地能自然繁殖,再次形成草层。故毛蔓豆虽为短期多年生,但有自身繁殖的特性,有时也会形成杂草。耐旱性较差,干旱严重时会枯萎,待雨后再生。耐湿性好,以年降水量在1250mm以上的地区生长最为良好,但忌土壤长期渍水。耐瘠薄和耐荫蔽能力不够强。可以生长的土壤pH值为4.3— 8.0,最适宜为4.5—5.0。不耐寒,在4—5℃时生长受阻,2℃时茎蔓逐渐枯死。在广东湛江,冬季落叶枯萎,而在雨水较多的热带,冬季仍可保持青绿。

饲用价值:用做饲草,通常年收割1—2次,由于茎叶多毛,适口性较差,故大都采用与无芒虎尾草(Chlorisgayana),大黍(Panicummaximum)、臂形草(Brachiariamutica)等禾草混播,有时与距瓣豆混播,以改善其适口性与耐久性,并为牧牛所喜食。另外,在开花以后较开花前的适口性好,可在日粮中配合应用。茎叶的化学成分如表50。种子的养分较好,含粗蛋白质26.38%,粗脂肪19.34%,可作梢料。种子产量每亩为30—50kg。毛蔓豆早期生长快而旺盛,覆盖层厚,建植容易,易于结出根瘤,抑制杂草的能力强,常用为橡胶、柑桔、可可等树园及保护荒原隙地的覆盖作物。在冬季地上部虽枯萎而仍然覆盖,至春天由茎基萌芽或由种子自身繁殖而再次形成覆盖。在胶园,常与距瓣豆按1:1混种。当树冠郁闭时,手蔓豆不耐阴而先枯死,距瓣豆就继续起覆盖作用。毛蔓豆用为绿肥,可在生长4—6个月时收割或就地翻压,亩产鲜草约1500—2500kg。鲜草含有肥分:氮0.46%、五氧化二磷0。06%、氧化钾0.48%。

栽培要点:土地要求耕耙整平,每亩施有机肥500—1000kg,磷化肥20—25kg。由于种子中的硬实比例较高,播前按1kg种子用50ml浓硫酸处理15—30分钟,然后用清水漂洗几次去除余酸,即可播种,或加细砂摩擦种子至种皮起毛,然后再用水浸种至种子吸胀,捞出晾干后播种。在烧过的荒地或自然草地上补播时,可趁土壤潮湿时直接撒播。间种于胶园、果园的采用穴播。穴距为50--80x50cm,每穴播种子5—6粒,盖土2.5cm左右。种子千粒重为11.3g,每亩播种量撒播的约0.5kg,穴播的约0.25kg左右。播后约1星期出苗,半个月后要及时查苗补缺,并进行松土除草。土壤瘦瘠的要追施1次氮肥,以后视情况再除草1—2次。用为放牧,宜在植株伸延已向上生长之后开始,每隔2—3个月1次,每次牧后需适当追施氮、磷肥料。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