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毛虫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一种食害桑叶的重要害虫,鳞翅目,毒蛾科,学名为Porthesia xanthocampa Dyer
成虫体长18毫米。前翅内缘近臀角处有黑褐色斑纹,雄成虫在前翅内缘近基部尚有一黑褐色斑,后翅均无纹,雌虫腹部末端还具较长的黄色毛丛。卵遍圆形,中央略凹入。卵块带状或不规则形,上覆黄色体长。1龄幼虫灰褐色,2龄出现彩色和黄毛。前胸背面有两对黑暗色纵纹,两侧各有一红色大毛瘤。自胸部第2节起各节均有黑色亚背线突起。蛹体长约9-11.5毫米,圆筒形,粗短,黄褐色,胸腹各节有幼虫期毛瘤遗迹,臀棘较长,茧土黄色,长椭圆形,茧层疏薄,夹杂有体上的毒毛。
桑毛虫在江苏、浙江一年发生3代,间有不完全的4代;内蒙古大兴安岭一年发生1代;辽宁2代;山东3代;四川、江西4代;广东6代,均以幼虫越冬。自2龄开始体上长出毒毛,随龄期增长,毒毛增多。幼虫老熟后,一般在叶背、树干裂隙处近主干地面结茧化蛹。初结的茧疏松,随气温下降,不断吐丝加厚,并把体毛脱下加在茧上。
桑毛虫是世界性害虫。在中国,北起黑龙江伊春,南至广东、台湾,均有分布。越冬幼虫剥食桑枝冬芽,常整株吃光,影响春蚕饲料。其毒毛接触蚕体,引起桑毛虫螯伤症。除桑以外,也食害桃、李、苹果、梨、梅、杏、枫杨、白杨等我种果树和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