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苋菜红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文名称: 天然苋菜红

英文名称: Natural amaranthus red

详情: 结构式:主要着色成分为①苋菜苷(Amaranthin)和②甜菜苷(Betanine)

① R=β-D-吡喃葡萄糖基糖醛酸

分子式:C30H34O19N2

分子量:726

② R=H

分子式:C24H26O13N2

分子量:550.48

理化性质:紫红色膏状或无定形干燥粉末,易吸湿,易溶于水和稀乙醇溶液。溶液在pH值小于7时呈紫红色,澄明,不溶于无水乙醇、石油醚等有机溶剂。对光、热的稳定性较差,铜、铁等金属离子对其稳定性有负影响。pH值大于9.0时,本品溶液由紫红色转变为黄色。

来源与制法: 以红苋菜可食部分为原料,经水提取、乙醇精制获得的浓缩液。通过干燥处理,即可获得紫红色干燥粉末状成品。

毒理学依据:(华西医科大学毒性学试验)

①LD50:大鼠经口大于10g/kg(bw),小鼠经口10.8g/kg(bw)(雌性),小鼠经口12.6 g/kg)(bw)(雄性)。

②致突变试验:Ames试验、骨髓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变试验,均未发现致突变作用。

质量要求:质量标准(GB1227―1991)

pH值 6.0~8.0

吸收波长(λmax)/nm 535nm附近

吸光度 (535nm) ≥ 6.0

干燥失重/% ≤10.0

灼烧残渣/% ≤35.0

砷(以As计)/% ≤ 0.0002

重金属(以Pb计)/% ≤ 0.0015

用途与注意事项: 着色剂。天然苋菜红是一种天然使用色素。由于对光、热的稳定性较差,一般在酸介条件下适用。同时应避免长时间加热。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中规定:可用于果汁(味)饮料类、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红绿丝、青梅、山楂制品、染色樱桃罐头(装饰用,不宜食用)、果冻,最大使用量0.25g/kg。

鉴定方法:

①本品易溶于水及稀乙醇溶液,不溶于无水乙醇、乙醚、石油醚等有机溶剂。

②本品水溶液在pH值超过9以上时,迅速由紫红色转变为黄色。

③将本品溶于pH值=5.4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液中时,最大吸收峰波长为535nm附近。

④以层析滤纸作固定相,甲醇:水:正丁醇=60:30:10(体积比)为移动相,上行法作层析展开时,其主要斑点紫红色Rf值平均为(0.46±0.03),有拖尾现象。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