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围虾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刀额新对虾俗称泥虾、麻虾、花虎虾、虎虾、砂虾、红爪虾、卢虾,商业上称基围虾。
简介
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游泳亚目、对虾科。最大体长可达19cm。近岸浅海虾类,它具有杂食性强、广温、广盐和生长迅速、抗病害能力强等优点,而且能耐低氧,具有潜底习性。因壳薄体肥,肉嫩味美能活体销售而深受消费者青睐。是目前“海虾淡养”的优良品种。
形态特征
体淡棕色,额角上缘6——9齿,下缘无齿。无中央沟,第一触角上鞭约为头胸甲技的1/2,腹部第l——6节背面具纵脊,尾节无侧刺。第一对步足具座节刺,末对步足不具外肢。近缘新对虾的形态特征与刀额新对虾相似,不同的是其腹部游泳肢鲜红色、雄性交接器为“Y”形,雌性交接器为“C”形,中央板呈台状。
生活习性
广温广盐性
虾类。广泛栖息于沙底、沙泥底、泥底的海区,在沿海50米等深浅范围内均有分布,而以10米内数量较多。刀额新对虾水温适应范围很广,在海区8——29°C均有分布,养殖水温以18-25°C为宜。刀额新对虾是广盐性种类,盐度范围可在0‰一34‰间。食性很杂,以捕食底栖生物为主,兼食底层浮游生物及游泳生物。
内部构造引
骨骼系统
由头胸甲和体节甲壳组成。
肌肉系统
肌肉发达,多为横纹肌,分布于头胸部和腹部,腹部肌肉最为发达
消化系统
位于两大颚之间,食道呈短管状,膨大的部分为胃。胃分为前后两部,前部较大呈囊状,避薄,称贲门胃或前胃;后胃较小,在贲门胃之后,称幽门胃,胃避较厚。贲门胃避上有几丁质齿,形成胃磨,能磨碎食物,然后送入幽门胃。幽门胃内前端有无数刚毛交织如筛,可过滤食物以免大块食物进入幽门胃。幽门胃后接一条管状的肠子,自胸部末端向腹部背面延伸。肠分为两部,即中肠和后肠。后肠或称直肠,位于第六腹节内,开口于尾节的腹面,即肛门。中肠前端两侧有1对大的消化腺,称中肠腺或肝胰脏。肝胰脏由小管及分泌盲管组成,呈块状,分泌消化酶,消化淀粉、蛋白质及脂肪等营养物质。中肠与中肠腺之间有管相通。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为开放式。心脏为扁平囊状物,位于胸部背面后端的围心腔内。心脏的跳动可从甲壳外清晰地看到。心脏上有3对心孔,2对位于心脏背面,1对位于心脏的腹侧面。心孔内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主要动脉有眼动脉1条,触角动脉2条,肝动脉2条,腹上动脉1条,胸动脉1条,腹胸动脉1条,腹下动脉1条。由心脏压迫的血液经动脉及其分支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组织中去。对虾的血液无色,血浆内含血蓝素,可携带氧气到组织中去。血液进入组织后,由组织间的空隙——血窦,汇集流入胸血窦,然后进入鳃,经气体交换后,新鲜的血液经出鳃血管流回围心窦,再经心孔进入心脏。
呼吸系统
呼吸器官是鳃,位于胸部两侧的鳃腔内。鳃由于其着生倍位不同可分为胸鳃、节鳃、足鳃及肢鳃。鳃为枝状物,每个鳃上具有1个鳃轴及许多分枝的鳃丝。鳃轴内有入鳃血管及出鳃血管,两种血管都有细血管通入鳃丝。鳃丝内具有分枝很细的血管,构成血管网。第二小颚的外肢(颚舟片)不停地摆动,使水流入鳃腔与鳃丝接触,通过扩散作用进行气体交换。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为链状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食道前方的脑、食道侧神经节、食道下神经节及纵贯全身的腹神经索。脑神经节位于两眼基部之后方,由3对神经节愈合而成。由脑引出5对神经,即视神经、第一触角神经、第二触角神经、皮肤神经、围食道神经。视神经由脑前侧引出通入眼柄,其末端为终髓,终髓周围分布着多个细胞群,具有内分泌作用,称X器官。第一触角神经由脑的前腹面引出,各分为2支,一支到触角,另一支到平衡囊。第二触角神经由脑的后侧缘引出,进入第二触角。皮肤神经由脑后侧角引出,分布于头部皮肤。围食道神经由脑的后侧引出,与食道下神经节相连。食道下神经节位于食道的下方胸部腹避上,由它引出5对神经,通至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第一颚足和第二颚足。
在围食道神经节的中后部各有一食道神经节,由此引出2对胃神经,胃神经在胃磨前方膨大为胃神经节,而后分为两支分布于胃磨肌肉和胃壁。
与食道下神经节相连的为腹神经索,它由两支神经合并构成,沿身体腹面中线向后延伸,直到腹部第六节炎止。相当于胸部和腹部的每一体节处,均有1对神经节,各神经节发出神经通至相对应的附肢和肌肉上。第一对神经节发出的神经通至第三颚足,以后依次类推,第五对神经节是由2对愈合而成,发出2对神经,分而到第四、第五步足上。
生殖系统
雌性对虾有2对卵巢,贯穿于身体背面,未成熟时为白色,成熟时为暗绿色,左右两卵巢相并呈叶状,各叶分别向前、后、侧方延伸。向前伸的2叶达胃区背面,称作前叶,其顶端折向背面呈屈指状;向侧面延伸的7叶覆盖在肝胰脏的两侧,称作侧叶;还有2叶比较长,向后沿肠的背面延伸,直达腹部的末端,称作后叶。后叶伸入第六腹节处左右分开,后肠由分开处穿过。由左右卵巢第六侧叶上方各发出二条细的输卵管,向腹面延伸,穿过第三对步足和胸部的肌肉束,在第三对步足基部内侧的生殖乳突上开口,即雌孔(或称产卵孔)。在生殖期间生殖乳突明显易见。
雄性对虾的精巢也是1对,所在部位相同于卵巢位置。未成熟的精巢无色透明,成熟后为乳白色,包括1对前叶和1对短小的后叶,8对侧叶。由后叶各伸出1条细而短的前段输精管,而后膨大成粗大半透明的储精囊。储精囊位于肝胰脏的后方,呈横“S”形,其后部变为细管状的后段输精管,伸入第五对步足基部而后膨大成球状精荚囊。精荚囊下方通1第短的射精管,其开口即雄性生殖孔(或称雄孔)。雄孔位于第五对步足基部内侧的乳突上,成熟雄虾的每一精荚囊内存有一个精荚;精荚连一薄膜状精荚栓。精荚内装有大量成熟精子。雌雄虾交尾时,精荚传送到雌虾的纳精囊内,精荚栓留在纳精囊外,数月后精荚栓脱落。
排泄系统
排泄器官为1对触角腺,位于食道的前面、脑的背面,触角腺伸入大触角基部,由1个多血管的整状腺体、1个薄壁的膀胱及1条短的排泄管组成,该管开口于大触角基部内侧的薄膜上,即排汇孔。
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由神经内分泌系统和非神经系统组成,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之一是X——器官,位于虾眼柄中,主要功能是调节虾蜕皮活动及性腺成熟等生理活动
产地产季
原产中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及澳大利亚一带,主要分布于日本东海岸,中国东海与南海,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及澳大利亚一带。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山东半岛以南沿岸水域。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及澳大利亚一带也有分布。我国沿海5——8月为产卵盛期。
经济价值
刀额新对虾和近缘新对虾均为经济虾类中的中小型对虾。刀额新对虾体长一般为 7.5——16厘米,近缘新对虾体长为8——15厘米。两种虾体重均为4——50克。广东沿海的河口海区产量较高,且体肥壳薄,是新对虾属中经济价值较高的两种虾。目前广东已开始养殖。在香港养两个月左右即可上市。捕捞成活率高,较耐于运,是珠江口一带渔民向港澳出口活虾的重要品种。营养价值与其他虾类相近。
饲养管理
1.投饵:虾苗下塘后一个月时主要摄食稻田中浮游生物,一个月后生长到2——3cm,投喂细微人工配合颗粒饵料(对虾饵料)为主,日投饵量为虾体重的5——6%;如水温达到24——30℃时,基围虾摄食旺盛,日投饵料增加到8——10%。每天投3——4次,傍晚一次饵料多投占全天的40%,有条件的地方从外部废坑或稻田捞取浮游生物和野杂鱼做辅助饲料。每次投饵以虾2——3小时吃光为宜。
2.水位控制和水质管理:虾苗早期饲养水位保持在5cm左右,以后随着稻苗的生长水位逐渐加深。中期水位不得低于10cm。水质清新、肥度适中,养虾沟透明度在35―40cm之间,水色为淡绿色为好。每隔20一25天施生石灰一次,每亩7.5―10kg。
水质清新和理化因子相对稳定是基围虾蜕皮生长的重要保证,对虾与鱼类相比,水质条件要求高于鱼类,它们对水质污染反应较敏感。已知每升水溶氧在8―9mg时,可促进基围虾脱皮生长,而低于3―4mg时,则不利于生长。基围虾适宜pH值在7―9之间,低于7以下时,不利于蜕皮变态。在高温季节每2―3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稻田的1/2,特别在雨季里日交换水量要达1/3以上,严防缺氧。
3.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整个养殖期间定期泼洒生石灰5次,每次用量10―15ppm,以杀灭病菌和驱除敌害。同时,还需及时补充钙质有利于虾蜕皮生长。
4.做好记录:从放苗到捕捞建立档案记录,管理制度。每天对气温、水温、换水和注水及虾生长速度,摄食情况等搞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分类学
虾,太湖虾,米虾,河虾
加工方式
可选取冻干、烘干、虾丸化以及油炸4种加工方式处理刀额新对虾。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后,分子量为35 ku左右的主要过敏原蛋白仍然存在,免疫印迹显示其免疫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虾丸化处理对免疫活性的降低程度最大,达87%,冻干处理的影响最小,仅达6.8%;而主要过敏原蛋白抗酶解能力变化不明显。不同的加工方式对虾过敏原活性的降低有比较大的差异,但对于抗酶解能力影响不大。
核型分析
刀额新对虾的染色体数目为 2n=78,n =39,核型为 2n=78=40M +1 0SM +1 4ST+1 4T。以刀额新对虾血淋巴、卵巢、肌肉、鳃为材料 ,以鸡血细胞为DNA标准 (2 50pg/ 2c) ,使用PartecCCAⅡ型流式细胞仪测定刀额新对虾细胞的基因组DNA含量 ,其值为鸡血细胞的 1 75倍 ,绝对含量为 4 375pg/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