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吻鲨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剑吻鲨 (Mitsukurinidae owstoni)

又名欧氏剑吻鲨、欧氏尖吻鲨或欧氏尖吻鲛,是剑吻鲨科(或称尖吻鲨科或箕作氏鲨科)下的唯一一个物种,是一种深海鲨鱼。剑吻鲨的特征是牠的吻向前突起而形成一尖突,比其它鲨鱼的更为长,以此感觉猎物,两颌前移形成鸟喙状,可以突然伸出攫取猎物。牠的另一个特征是半透明的皮肤,以显露出血液使身体呈粉红色。牠的颚可以伸缩,当收缩时,外观就像是一头粉红色而长吻的沙虎鲨。

剑吻鲨出没于阳光照射不到的深海,一般在深于200米水深处。牠们分布在世界各地温带和热带的海域,从太平洋的澳洲[2]至大西洋的墨西哥湾。牠们首先于日本的海域被发现。

剑吻鲨在深海捕食不同种类的生物。牠们主要以鱿鱼、蟹及深海鱼为食物。就牠们的生命及生殖习性所知甚少,而牠们的敌人亦较少。因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并没有将牠们分类为濒危物种.

剑吻鲨最初是于1898年由朱尔敦(David Starr Jordan)以近日本横滨市的相模海发现的标本来命名。 另一个标本亦于1909年被命名为剑射鱼的Scapanorhynchus jordoni。剑吻鲨曾一度被分类在剑射鱼属中,但现时这个分类是无效的。剑吻鲨的化石共有24个及其它两个已灭绝的相关属,即剑射鱼属及Anomotodon。

剑吻鲨属的学名是以东京大学的动物学家箕作佳吉来命名,原因是他将有关的标本交予朱尔敦作研究的。种小名则是以标本发现者Alan Owston命名的。

剑吻鲨是深海的鲨鱼,经常在水深约250米的海底生活。最深的标本就曾于水深1300米处发现。

只有约45个剑吻鲨的标本曾被研究。[11]大部份被渔猎剑吻鲨都是在日本发生,尤其是在房总半岛附近的海域。牠们在太平洋的分布很广泛,曾于南非、澳洲及新西兰的海域发现。

牠们亦曾于法属盖亚那对出的西大西洋,并马德拉自治区及葡萄牙的比斯开湾出没。 在大西洋的另一端,剑吻鲨亦在墨西哥湾被发现,剑吻鲨的体型属于中等至大型。一般的标本都有2-3米长。最大的标本是在塔斯曼尼亚被发现,约有3.9米长。 估计牠们最大可以达至5.4-6米长。

剑吻鲨有一般鲨鱼所有的体形。牠们的鳍并非尖的,反而是低及圆的,臀鳍及胸鳍明显的比背鳍大。牠们的尾巴就像长尾鲨般,上半叶比下半叶长。 剑吻鲨的身体呈粉红色,在鲨鱼中非常独特,这是因牠们的皮肤是半透明的,其血管使得外观上是粉红色的。牠的鳍都是带青色的。剑吻鲨的眼睛小且没有瞬膜。牠们没有尾前小窝及龙骨。前排牙齿很长及边滑,后排的牙齿则适合压碎食物。 剑吻鲨的肝脏可以占身体重量的25%。现时仍未知悉为何牠们的肝如此大。

行为 剑吻鲨是以在其吻的电子敏感器官来侦测猎物。一旦剑吻鲨发现牠的猎物,牠们突然伸出其颚,以像舌头的肌肉来将猎物啜入前齿。牠们会吃深海石头鱼、头足纲及甲壳类等猎物。

生殖 现时对剑吻鲨的生殖仍是一无所知。虽然从来未有捕捉到怀孕的剑吻鲨,但作为鼠鲨目的一份子,估计牠们亦都是卵胎生的。牠们的受精卵会在母体内孵化,出生时已经是一头幼鲨。

对人类的重要性

剑吻鲨一般会成为副渔获物。由于牠们逗留在海底,牠们多被海底刺网或延绳钓渔所捕获。牠们有时亦会被拖网所捕猎。有时牠们亦会被深海渔丝所缠绕。 现时一些收集者喜欢搜集剑吻鲨的颚骨,价钱介乎1500-4000美元。 生态系统的角色 剑吻鲨是高层次的肉食性生物。牠在体外及体内亦有不同的寄生虫。两种新的蛔虫,称为Litobothrium amsichensis及Marsupiobothrium gobelinus就在澳洲的剑吻鲨标本中发现。


保育状况 于2004年,剑吻鲨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低危」物种。虽然很少会见到剑吻鲨,但就其分布世界各地海域的情况,加上牠很少作为副渔获物被捕获,故此推断并没有出现灭绝的合理危害。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指剑吻鲨最大的敌人将会是狩猎、意外死亡及水污染。现时并没有行动来保护剑吻鲨。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