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苋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拉丁文名]: Amaranthus spinosus
又名土苋菜、刺刺菜,野苋菜、野勒苋。
刺苋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功效。治痢疾、便血、白带、瘰疬、痔疮、喉痛等。《广西中药志》载“清热利湿,消肿”。脾胃虚寒者慎食用。
鉴别特征:高30~100cm;茎直立,多分枝,有纵条纹,绿色或带紫色,无毛或稍有柔毛。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圆钝,具小凸尖,叶柄基侧有2刺。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苞片在腋生花簇及顶生花穗的基部者变成尖锐直刺,长5~15mm,在顶生花穗的上部者狭披针形,长1.5mm;花被片绿色,顶端急尖,具凸尖,中脉绿色或带紫色。胞果长圆形,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内,在中部以下不规则横裂。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生在旷地或园圃的杂草。花果期7~11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热带美洲;日本、印度、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皆有分布。
中国分布现状:陕西、河北(南部)、北京、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香港、福建、台湾。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世纪30年代在澳门发现,1857年在香港采到。现已成为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杂草,危害旱作物田、蔬菜地及果园,其刺可扎伤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