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蒿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在草原牧民中间也流传着一种说法,"羊要肥壮,多吃冷蒿"。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冷蒿被牧民称之为"抓膘"的植物,因为在漫长的严冬里羊吃的是枯草,喝的是雪水,冷冬和严寒使羊的消耗很大,一冬的掉膘量常是其体重的1/3左右。而度过了冬天后冷蒿较早返青,羊此时采食冷蒿,可以得到丰富的营养,从而很快增肉增重而健壮成长起来。

  冷蒿是小半灌木菊科植物,高10-50厘米,全体密被灰白色或淡黄色绢毛。根状茎横走,不定根发达。茎基部木质,叶具短柄或无柄,两面密被灰白色或淡黄色绢毛。花半球形,花冠细管状,黄白色。果短圆形,褐色。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冷蒿广泛分布于草原带和荒漠草原带,沿山地也进入森林草原和荒漠草原,多生长在沙质、沙砾质或砾石质土壤上,是草原小半灌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草原群落的伴生植物,为生态幅度很广的旱生植物。

  种中文名: 冷蒿

  种拉丁名: ArtemisiafrigidaWilld.

  种别名: 小白蒿串地蒿

  形态特征: 小半灌木,高40—70厘米。茎丛生,被绢毛,呈白色。叶2—3回羽状全裂,长1—2厘米,小裂片又常3—5裂,片近条形。头状花序排列成狭长的总状花序或复总状花序,下垂,总苞球形,直径2.5—3毫米,花黄色;花序托有毛;边花雌性。瘦果长圆形,长约1毫米。

  地理分布: 冷蒿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苏联和蒙古也有。

  生物生态特征: 冷蒿是一种多年生轴根小半灌木。春季返青早,生长快。在内蒙古一般3月中旬至4月即开始生长,8月中旬开花,9月初结实,10月初成熟。

  根系发达,在草场正常利用的条件下,主根可伸入100厘米的土.层中,侧根和不定根多,且大量集中在30厘米以内的土层中。根系入土深度超过株高的45倍,根幅大于寇幅2—3倍。但如利用过度,生境干旱程度加剧植物地下部分则大于植株高度的10—20倍,主根作用减弱,不定根大量出现,甚至发展到以不定根代替主根的作用。另一特点是,枝条在适宜条件下能长不定根,当枝条长出不定根,植株受践后,枝条脱离母株,亦能发育成新个体。在内蒙古高原上,它可随营散射风而形成的薄层沙地延伸。冷蒿属于温带早生小半灌木。性耐干旱和严寒,适宜生于≥10℃的积温2000—3000℃,年降水量150—400毫米的气候条件范围内。在高平原、山地、丘陵、沙地或撂荒地的沙质和砾质土壤上,均能繁盛地发育生长,但不能进入低湿的盐渍化生境。一般在干原和山地草原常与多种禾本科植物,如针茅、赖草、隐于草等组成群落,并在群落中占优势地位。

  饲用价值: 冷蒿是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放牧场上优良的饲用小半灌木。牧民对其评价极高,被认为是抓膘、保膘与催乳的植物一,生长冷蒿之多少成为选择草场的条件之一。就其适口性,羊及马四平均喜食,而极喜食其营养枝及生殖枝。秋季可食率达80以上,采食后尚有驱虫之效。产羔母羊采食后,下奶快而多,羔羊健壮。牛亦喜食,牧民认为,牛食后上膘快。但在夏季其适口性则降低至中等,此时牲畜主要采食其生殖枝。冷蒿对冬季家畜尤其产羔母畜的放牧具有很大价值,在霜冻之后或冬季内,其营养枝尚保存良好,且柔软而多汁,并保持其原有色泽,因之家畜,特别是羊、马极喜采食。此外骆驼终年喜食冷蒿。干草中的冷蒿亦为家畜所喜食。在草场上进行观察,冷蒿早春萌发甚早,其地上部分全部可食,但此时生长甚矮小,因而家畜采食不多,5—6月枝叶逐渐长大而繁盛,家畜喜食,7月具有花序之枝条向上迅速生长,并部分开花,此时具有较浓的气味,因而可食性又下降,家畜仅采食其辅地之茎叶,以及具有花序的枝条上部。9月以后结实,浓味亦减少,家畜又喜食。总之其叶、嫩茎及花序为家畜所喜食。冷蒿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据分析,其粗蛋白质及无氮浸出物的含量较多,粗蛋白质以生长初期及分枝期最高,以后逐渐降低,至冬季状态为最低。无氮浸出物在各发育期内变动的幅度不大,至秋冬仍保持很高的含量。其化学成分分析如表115。由于冷蒿耐早能力甚强,适生于沙地上,其技与地面接触易生不定根而形成新的植株,因之可在固定沙地上大量封育,以提高其覆盖度,增加利用价值。此外,由于品质优良,特别是适口性极高,可引入栽培试验。但其种子甚小,千粒重0.1克,且收集种子亦较困难;应掌握好收种季节,注意种子的清选,作为补播及固沙之用。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