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林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绿色植物是一个生物体,具有生、老、病、死及延续后代的生命功能。一棵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吸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个体生态特征,同时也能够提供调节大气温度、净化空气、平衡大自然环境的功能,集树成林,其发挥的效果必相当庞大而重要。
森林在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贡献可分为两方面。第一是长期的林木生长活动,经由光合作用吸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会随着增加。第二是林木环绕于建筑物周围,能调节微气候,减少对暖气或空调的需求,以及减少因电力生产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因此增加种植和植被覆盖,能减缓都市热岛效应的冲击,降低能源的需求。
森林由于成林方式及组成构造的不同,可区分成天然原生林、天然更新林与人工林。天然原生林一般都分布在交通不易到达的深山峻岭或地形险峻脆弱区,森林的形成都是自然演替而成,物种歧异度高。在这森林中,依物种竞争法则,天然下种而形成森林植被群落。
天然更新林原则上是依树种天然下种而形成的森林,与原生林分类似,惟各林分天然下种的成功与否经常受到个别树种基因活动力与立地环境不同而异。为使目标林分能成功地进行下种,建造符合环境与人类意愿的天然林分,管理者常配合人工辅助的方式促进快速完成天然更新,建立健壮林分,如利用择伐、伞伐或立地管理的方式促成开花结果,天然下种。
人工林是利用人工育苗造林的方式建造的森林。林业人员依林业技术与方法,配合林木生长机制建造森林,这类森林的建造不但快速,且可控制。一般在地形坡度较小,环境敏感度低,且欲行人工经营的地区,都用这种方式建造森林。这类森林是用材林的主要经营对象,也是提供民生及工业用木材的主要来源,世界各国的经济林都是依这种方式经营的森林。人工林可依立地环境条件与生态要求,建造成单纯人工林、人工复层林、混淆林等。
森林之所以称为陆域上最重要且分布最广的再生性自然资源,是因为它具有延续后代、生老病死的生命特征。如何促进林木的育种、育苗、抚育、保护、利用及再造的人工林经营理论,是依循林木的生命发展过程而研发的。
在荒地或无木地造林,幼苗随着时间而生长,吸存大气中二氧化碳量也随着光合作用的强弱而持续进行。当一棵林木长成大树,整棵树的生物体,都是生长过程中吸存二氧化碳形成有机碳的累积。一棵树的生物体以树干占大部分,储存的碳也最多,以一棵树树干 1 立方公尺计算,其碳量约有 0.26 公吨,合二氧化碳约 0.96 公吨。1 公顷的人工林,如果用保守的 150 棵树计算,其吸收的二氧化碳约有 144 公吨,一大片人工林,吸存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总量相当可观。台湾人工林约 60 万公顷,对环境降温的贡献值得重视。
人工林如加以经营,利用树干制成建材或家具,使用期 100 年,就可把原来在空气中的碳,用木材形式延后 100 年,再加上林木生长期的时间,才释放到空气中。这种吸存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大气净化功能,在大面积人工林建造,且周而复始的循环经营下,使得人工林扮演着大自然环境中空调系统的角色。
森林吸存大气中二氧化碳量的多寡,是由森林净生长量所决定的。未受干扰的天然林,虽可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森林群落中的其它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呼吸量大,加上枯枝落叶大量分解,消耗有机质而释出二氧化碳,因此天然林吸收和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基本上是平衡的。天然林的碳贮存虽然有高蓄积量,但其生产量与枯死量约略维持平衡,所以净生长量大致是零。天然林若原本林相优良,自然无需多做干扰,但是对于蓄积量低、生长量差、林相不良的低生产力天然林,就有改善的空间与潜力。
要提高天然林的碳净吸存量,对于低生产力的森林,可应用人工管理的育林体系,促进天然更新的经营策略,以改善林况,调整林木生长空间,促进天然更新及幼树幼苗生长,使森林中不同林龄结构的林分能依序地更替调整。如此一来,便可维护林分原有生物与演化程序,丰富新生林分结构,并复旧原有林分结构的型态、数量与功能,建造具健康、复杂性与异质性的多层次壮年天然林分结构,促使成为具混合林与复层林型态的林分,以丰富林分歧异度与生产力。这种近天然式的育林经营方式,是德国式的森林经营。
提高人工林经营效率,以增加林地的生产力,在增加生长量之余,也相对提高碳吸存量。在做法上,可藉延长轮伐期以增加森林林地碳量的蓄积。栽植时,在适地适木的原则下选择适当树种,改善林木育种技术,采用林下栽植等方式来达成最适生产力和林地碳密度的增加。另对林地进行抚育、施肥、育林处理技术的使用与改进(如疏伐、修枝、森林龄级和空间结构的调整),以增加碳吸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