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红牛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丹麦红牛属乳肉兼用品种,原产于丹麦的默恩、西兰及洛兰等岛屿。1841—1863年间用安格勒牛(Angler)和乳用短角与当地的北斯勒准西牛杂交改良的基础上,经多年选育,于1878年育成,1885年出版良种登记册。
为了进一步提高丹麦红牛的生产性能,消除由于长期纯繁和近交而引起的难产、死胎、犊牛死亡率高等缺点,1972—1985年间相继导人瑞典的红白花牛、芬兰爱尔夏牛、荷兰红白花牛、美国的瑞士褐牛以及法国的利木赞牛基因,近年再次导人美国的瑞士褐牛基因。今日的丹麦红牛,以产奶量多,乳脂和乳蛋白含量高,对结核病有抵抗力而驰名。
1.外貌特征 丹麦红牛体型大,体躯长而深,胸部向前突出,有明显的垂皮,背长稍凹,腹部容积大,乳房发达,发育匀称,乳头长8~10厘米。被毛为红色或深红色,部分牛只腹部和乳房部有白斑,鼻镜为瓦灰色。公牛一般毛色较深。成年公牛体高148厘米,体重1 000~1 300千克;成年母牛体高132厘米,体重650千克。犊牛初生重为40千克左右。
2.生产性能 据丹麦年鉴记载,1989—1990年平均产奶量达6 712千克,乳脂率4.31%,乳蛋白率3.49%。个体最高单产纪录为11 8 96千克,乳脂率4.2%,乳脂量446千克,乳蛋白率3.31%。个体最高终生产奶10万千克以上。在我国饲养条件下,305天产奶量5 400千克,乳脂率4.21%,最高个体达7 000千克。
丹麦红牛肉用性能亦好,屠宰率一般为54%。在肥育期,12~16月龄的小公牛,平均日增重达1 010克,屠宰率为57%。
我国于1984年首次引入30多头丹麦红牛,分别饲养于吉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和原西北农业大学,主要用于改良延边牛、秦川牛和复州牛,杂一代普遍表现适应性强、耐粗饲、好养、生长发育快、初生重大,同时杂一代牛乳房发育好,产奶量高,深受群众欢迎。1990年原福建农学院从陕西省引用丹麦红牛冻精杂交改良福建闽南黄牛,同样取得上述明显的改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