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小花茶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在03:28 2017年7月13日由Lmjiao (Talk | 贡献)所做的修订版本
(差异) ←更早版本 | 查看当前版本 (差异) | 更新版本→ (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桐城小花茶是安徽桐城的历史名茶,徽茶名品,除了具备花茶的各种特征,独具“兰韵”,如兰花一样的美好香氛。因茶叶尖头细小,故为小花茶。

  品名

  茶区多高山深谷,山峦叠嶂,云遮雾绕,故茶叶嫩而多汁。尤其是春天漫山遍开幽兰,茶叶受兰香熏陶,天然含有兰花香气,且因茶叶峰尖叶小,故称之为“小花茶”。

  起源

  桐城产茶历史甚早,有文字记载即可溯至隋唐,而桐城小花的成名史料证实应在明朝。史载明朝大司马孙鲁山(孙晋),乞休隐居龙眠山,在椒子崖下构筑了“椒园”。孙鲁山生性爱茶,宦游时得异种茶籽,植之“椒园”,用人参剩汤浇之,茶作兰香,进贡朝廷,称作“椒园茶”,与当时名茶“顾渚”、“蒙顶”齐名,跻身“贡品”之列。

  种植

  《桐城风物记》云:“茶,山园皆有种植者,惟小龙山方氏龙泉庵茶产于云雾石隙中,味醇而色白清香,品不减于龙井,龙眠孙氏椒园茶亦佳。”孙鲁山用椒园茶馈赠友人姚孙斐(明末兵部职方司主事),姚赋《孙鲁山贻山园新茶》诗:“俱理山中薜荔裳,多君胜事在茶筐。紫茸手焙调生熟,白绢函题寄色香。活水煮泉鱼眼沸,小瓷注液乳花尝。醒余午后神都爽,蝴蝶休教绕竹床。”由此,椒园茶从“贡品”扩展到馈赠亲友的礼品。产地也扩大到龙眠山双溪、杨家楼(现名杨头)等地。

  产地

  桐城境内黄甲镇(原中义乡,黄铺乡)、龙眠、大关等地。其中原中义乡最高峰荒草尖海拔高度为850米,茶园高度均在海拔700米以上。日照短,年平均温度16℃,年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76%以上。

  采制

  桐城小花茶一般在谷雨后几天采摘。一芽二叶或三叶,经生锅、熟锅、初烘、摊晾、复烘五道工序制成。加工后的茶叶芽叶完整,每个成品茶有芽头0.8至1万支。

  冲泡后,杯中芽茶亭亭玉立,似朵朵绽开的小兰花,汤色淡绿,香气四溢。桐城小花茶素负盛名,曾被封为贡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小花茶”曾被选为国庆观礼茶送上北京。《桐城风物纪》记载桐城小花“品不减于龙井”。1983年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荣誉证书》,1984年进入国际市场。2004年,产干茶 10余万斤。属全国名茶,饮誉海内外。

  品质

  桐城小花茶除具有名茶应有的特征外,还附有独特的“兰韵”。兰花禀天地之精华,香幽远而飘逸,纯皎洁而无暇,彰显君子风范。桐城小花茶五百多年的历史传承中,翰墨茶香,浸润了桐城派的文章,也造就了一代人臣的谦谦君子之风。“六尺巷”是桐城文化物化了的载体之一,故事的主人翁具有小花茶“精行俭德,兰幽山中”一样的品格,两者文化有一脉相承的契合。探讨小花茶文化对“六尺巷”形成的影响,将“六尺巷”作为桐城小花茶文化的载体,对做大做强桐城小花品牌,振兴山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评价

  《皖志述略》载:“小兰花茶,是桐城特产。此茶采摘于清明之后,选一芽两叶或三叶,冲泡后芽叶似兰花,而且含有山上野兰花清香,故名小兰花”。清人姚兴泉《龙眠杂忆》载:“桐城好,谷雨试新铛,椒园异种分辽蓟,石鼎连枝贩霍英,活火带云烹”。旧时桐城人品茶讲究色香味形俱佳,有“龙眠山上茶,紫来桥下水”之爱。龙眠山茶也名声大振,“精茗事者,皆珍异之”。随着茶叶产量大幅度增加,龙眠茶已不能涵盖,故名为“桐城小花”。自明迄今,已有五百多年产制历史。

  文化

  “六尺巷”的由来

  桐城小花茶伴随着文派大师们的文墨,见证了桐城派的兴衰。桐城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学界将他们连同追随他们的作家群统称之。桐城派绵延200余年,麇集作家1200多人,留下传世之作2000余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历时最长、参加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文派。近代国学大家马厚文有诗为赞:“黄舒山水古今奇,释氏衰微儒士追。何意高文归一县,遂令天下号宗师”。然而让桐城人津津乐道的远不止这一群名载千秋的大文学家,更有历史上著名的“父子双宰相”张英和张廷玉。由他们在“桐城派”的故乡演释了“六尺巷”的典故。

  此巷位于桐城文庙西南侧的西后街,巷南原为张英府(旧称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成因要追溯到康熙四十年发生于城内的一桩邻里纠纷。据桐城派后期代表作家姚永朴《旧闻随笔》和《桐城县志略》等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六尺巷”主人

  桐城人杰地灵,……乃文人学士会萃之域,饮茶之风盛矣。六尺巷故事的主人公张文端公即张英(1637—1708年)就是一个知名的茶人,张英字敦复,号乐圃,清代名臣,文学家,今安徽桐城人。清廷入关后,沿袭明朝官制,废除宰相之职,分设六部——刑、工、户、兵、礼、吏部,以加强皇权。而张英是清初理学名臣,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为官清正谨严,一生深受康熙宠信,康熙称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为人又极谦和,遇同僚“善气导迎,未尝有迕”,家居则乡邻以至仆隶“常得其和,……无所寄怨”。

  张英生平酷好看山种树,又酷品茶,他称六安、武夷、罗介为茶中“三士”(野士、高士、名士)。张英于康熙二十年(1681)乞假葬父,在龙眠双溪构筑“双溪草堂”,闲居四年。康熙四十年(1701),张英告老还乡,又在双溪甃建“赐金园”,闲居七载。书斋门联为“俭勤自是持家本,和顺端为受福基。”康熙也给双溪草堂题了一联:“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这倒也说出张家一门淡泊的、致远的、少与人争的处世哲学。张英在山居日子里,总爱煮茶读诗。《聪训斋语》载:“鄙性好多饮茶,终日不离瓯碗”。张英在京时,嗜六安、武夷茶;龙眠山居时,爱饮龙眠家乡茶。有次,入龙泉寺品茗,惊叹“须试龙眠第一茶!”。他强调“俭勤”“和顺”,与桐城小花茶性一脉相承。

  小宰相张廷玉,历事康雍乾三朝,立朝五十年,日理万机,多赖名茶爽脑清心。《澄怀园语》载:“余性嗜茶,日蒙恩赐络绎,于各省最上之品,无不尝遍。”然对家乡茶情有独钟。每年春季,桐城相府采购新茶,专人送京,盛赞龙眠茶“色澄秋水,味比兰花。”

  在封建王朝中,皇帝终归是皇帝,他们以个人喜怒为核心,真让臣子有“伴君如伴虎”之感。加上清朝满汉隔阂,皇帝提防汉人作乱,大兴文字狱,稍有不慎,就会招祸。张英能够在官场上挥洒自如,特别是张廷玉(1672-1755),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雍正设军机处,其规章制度均由他拟定。乾隆时又深得信任,加太保。有史料记载,雍正时,张廷玉之子张若霭,殿试得一甲第三名(即探花),张廷玉跪求雍正换人,雍正说:“朕选才公允,此前并不知是大臣之子。”张廷玉说:“普天之下,人才众多,三年一次殿试,都望登鼎甲之榜。臣已居高位,今若子又登一甲三名,挤天下寒士进阶之位,心实不安。”雍正受到感动,将其子降为三甲第一名。严谨慎勉、低调处世、万事谦让、不与人争,说明“谦让”确实是张家氏族的优良家风与传统。张英在朝时倡导以茶敬老请三老进京品茶的“千叟宴”,到告老还乡后隐住山林,终日看山,以茶为伴,也可看出茶性对其人格的熏陶。

  民族传统礼仪

  客来敬茶,以茶会友,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良风美俗。“礼让”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礼让”的美德源于对人生的大彻大悟。“良田千顷日食三餐,广厦万间夜眠七尺”。人生在世,物质所求只是生存的必需,而不是生存的根本,惟有精神的安逸才使心灵得到慰藉和升华。

  中华和谐文化

  “六尺巷”与桐城小花茶文化都体现‘和’的精神,‘和’也是一种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以让为贤,倡导“和睦”、“顺达”,“宽容”,“六尺巷”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它的“宽”已超越“六尺”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的精神。品茶添清雅,啜饮一杯桐城小花茶,让心绪宁静,让心态平和,故茶对人性的完善,有独特价值。人们在功利生活中,难免产生浮躁、庸情、焦虑、内心冲突等消极心理,心灵复归清静、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因此,弘扬茶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茶德与懿德

  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的“精行俭德”,通俗简单地解释是指良好的操行与品德。茶与其它食物不同,茶饮除了感官上的享受,还有精神上的愉悦,更可以修身养性,以茶悟道。茶人大多洁身自好,重视传统,珍视友谊。正直、善良、谦逊、有知识、有爱心。“茶德”涵义不论庄晚芳的“廉、美、和、敬”,还是日本千利休的“和、敬、清、寂”。“敬”等同于“礼让”,“和”等同于“和谐”。“六尺巷”所体现出的“礼让”,追求“和谐”,与桐城小花固有的“茶德”以及延伸的“兰韵”有异出同工之妙。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代,人们对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紧张和人际疏离已有深刻体验,故人性复归的冲动尤显迫切。“六尺巷”懿德与桐城小花茶德与此种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正反映现实社会处境下人们的心灵渴求,引导人们追求品茶精神境界,茶香飘处,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使品茶生活成为人生旅途的“绿色栖所”。

  文化品牌

  用茶文化提升茶叶价值,振兴山区经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塑以“六尺巷”为内核的桐城小花文化品牌。

  一要进一步做好桐城小花茶文化素材的挖掘工作。搜集一些桐城历史文化名人的茶事逸闻,加以整理创作,不断丰富茶文化内涵。

  二要举办桐城小花茶文化节。把以六尺巷“礼让、和谐”为主题的小花茶文化节,作为宣传桐城茶叶展示桐城形象的主要载体,创作各种以小花茶为题材的黄梅戏等茶节目;邀请茶叶界权威人士举办茶叶高层论坛,传播茶健康、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营造全社会“爱茶、饮茶、论茶”的氛围。

  三要注册“六尺巷”桐城小花茶商标,在桐城小花茶的包装上印制“六尺巷”的故事,以提升桐城小花茶的文化内涵,让桐城小花茶的兰香携“六尺巷”礼让佳话同芳五洲。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