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笕茶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08:33 2007年4月18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Violin (Talk | 贡献) ←上一个 |
当前修订版本 (03:43 2017年7月6日) (编辑) (undo) Lmjiao (Talk | 贡献) |
||
第1行: | 第1行: | ||
- | 石笕茶 | ||
- | 石笕茶产于绍兴诸暨市境内的东白山麓,成名于宋代。南宋高似孙《剡录》将石笕茶与当时进贡朝廷的日铸茶、卧龙茶相提并论,后来成为贡茶。 | + | [[category:食品]][[category:s]][[category:绿茶]] |
- | 石笕茶外形挺秀,绿翠显毫,香味鲜嫩,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 | + | 石笕茶属于绿茶,产于浙江绍兴诸暨市境内的东白山麓。成名于宋代,南宋高似孙《刻录》将石笕茶与当时进贡朝廷的日铸茶、卧龙茶相提并论,后来成为贡茶。其成品茶的特点是外形挺秀,翠绿显毫。加工工序主要包括杀青、整形、初烘、复烘。1984年被评为浙江省名茶,并获得名茶证书。 |
- | 石笕茶以良好的品质,博得消费者的欢迎,成为人们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产品销路亦不断扩大,目前主销南京、上海、济南、北京等城市。 | + | 历史发展 |
- | [[category:茶叶]] | + | |
+ | 石笕茶系西施故里历史名茶,为我国历史名茶之一,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南宋高似孙著《刻录》载:“《越产之擅名者,有会稽之日铸茶,山阳之卧龙茶,诸暨之石览茶”浓明《隆庆诸暨县志》载:“茶产东白山者佳,今充贡岁进朝廷,新茅肆筋代石览茶曾作为贡茶献于朝廷”。 | ||
+ | |||
+ | 石览茶作为历史名茶,已失传多年。诸暨市农业局茶叶科技人员为恢复石览名茶,从1980年开始,对其产地概况,品质特征等进行详细的考证和研究,经过三年努力,终于使石览名茶得到恢复和发展。 | ||
+ | |||
+ | 生态环境 | ||
+ | |||
+ | 诸暨位于浙江中部,地区北纬29°21′08″——29°59′03″,东经119°53′02″——120°32′07″,,地属浙江东南丘陵山地和西北山地两大地貌单位的交接地带,属亚热带季风区,受冷热空气交替影响,四季分明。位于诸暨东部的东白山麓是石览茶的主产区,顶峰太白尖“上有天池,大旱不涸”海拔1194.6米,年平均气温12C,年有效积温4700℃,年降雨量1400毫米以上,东白山石览茶产区,土质为山地黄泥土,pH值为5有机质含量5%左右,土壤肥沃,酸度适中,为宜茶宝地。 | ||
+ | |||
+ | 品质特征 | ||
+ | |||
+ | 石览茶品质特征为外形挺秀,翠绿显毫,香味嫩醇,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 | ||
+ | |||
+ | 采摘标准 | ||
+ | |||
+ | 石笕茶的在清明前后,选择高山无污染的鲜叶为原料先期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中后期一芽二叶初展。要求芽长于叶,不采病虫、冻伤、断碎吐强调芽叶净而匀,壮而完整采下的鲜叶要及时摊放,厚度薄而均匀,每平方米1.5公斤左右,中途轻翻几次,历时4——6日小时,以散发部分水分和青草气。 | ||
+ | |||
+ | 加工工序 | ||
+ | |||
+ | 石览茶,全部用手工炒制。其手制工艺主要分四道工序:杀青、整形、初烘、复烘。 | ||
+ | |||
+ | 杀青 | ||
+ | |||
+ | 锅温120℃左右,先高后低,投叶量为200g左右,要求杀透杀匀,历时3——4分钟。至折梗不断,清香显露时起锅。 | ||
+ | |||
+ | 整形 | ||
+ | |||
+ | 锅温90℃——80℃,先高后低渐次下降,投叶量为200g,强调手法的连贯性,各种手法灵活掌握,适时变换,历时6——7分钟,至茶条外形挺直,有刺手感,八成干时起锅。 | ||
+ | |||
+ | 初烘 | ||
+ | |||
+ | 整形叶起锅后摊凉,使水分和匀便进入初烘,在烘笼中进行,温度70℃左右,叶量为3锅杀青叶的量,中途翻动几次,动作轻快,至九成干时起锅摊凉。 | ||
+ | |||
+ | 复烘 | ||
+ | |||
+ | 初烘叶摊凉后进入复火,温度50℃——60℃,投叶量500克左右,掌握“低温,慢烘,长时”的原则,中途轻翻1——2次,至含水量5%——6%时下烘,下烘叶摊凉后即行贮存包装。 | ||
+ | |||
+ | 等级标准 | ||
+ | |||
+ | 石笕茶分特级和1-2级,特级又分为特一和特二两个级。 | ||
+ | |||
+ | 一级石笕茶以一芽一叶的新鲜茶叶为原料经过加工制作而成。外形翠绿挺秀。冲泡后的茶汤色鲜绿明亮。但也比较耐泡香味也比较持久。 | ||
+ | |||
+ | 二级石笕茶是采用一芽二叶的茶叶为原材料制作而成。虽然是二叶但是其冲泡后的茶汤颜色也比较鲜明。茶味也比较鲜醇。 | ||
+ | |||
+ | 获奖荣誉 | ||
+ | |||
+ | 1981年,石览茶被评为省级优质茶。 | ||
+ | |||
+ | 1984年被评为浙江省名茶,并获得名茶证书。 | ||
+ | |||
+ | 1993年农业部在泰国举办的科技成果暨设备展览会上获金奖。 | ||
+ | |||
+ | 1997年参加全国“中茶”杯评比荣获二等奖。 |
当前修订版本
石笕茶属于绿茶,产于浙江绍兴诸暨市境内的东白山麓。成名于宋代,南宋高似孙《刻录》将石笕茶与当时进贡朝廷的日铸茶、卧龙茶相提并论,后来成为贡茶。其成品茶的特点是外形挺秀,翠绿显毫。加工工序主要包括杀青、整形、初烘、复烘。1984年被评为浙江省名茶,并获得名茶证书。
历史发展
石笕茶系西施故里历史名茶,为我国历史名茶之一,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南宋高似孙著《刻录》载:“《越产之擅名者,有会稽之日铸茶,山阳之卧龙茶,诸暨之石览茶”浓明《隆庆诸暨县志》载:“茶产东白山者佳,今充贡岁进朝廷,新茅肆筋代石览茶曾作为贡茶献于朝廷”。
石览茶作为历史名茶,已失传多年。诸暨市农业局茶叶科技人员为恢复石览名茶,从1980年开始,对其产地概况,品质特征等进行详细的考证和研究,经过三年努力,终于使石览名茶得到恢复和发展。
生态环境
诸暨位于浙江中部,地区北纬29°21′08″——29°59′03″,东经119°53′02″——120°32′07″,,地属浙江东南丘陵山地和西北山地两大地貌单位的交接地带,属亚热带季风区,受冷热空气交替影响,四季分明。位于诸暨东部的东白山麓是石览茶的主产区,顶峰太白尖“上有天池,大旱不涸”海拔1194.6米,年平均气温12C,年有效积温4700℃,年降雨量1400毫米以上,东白山石览茶产区,土质为山地黄泥土,pH值为5有机质含量5%左右,土壤肥沃,酸度适中,为宜茶宝地。
品质特征
石览茶品质特征为外形挺秀,翠绿显毫,香味嫩醇,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
采摘标准
石笕茶的在清明前后,选择高山无污染的鲜叶为原料先期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中后期一芽二叶初展。要求芽长于叶,不采病虫、冻伤、断碎吐强调芽叶净而匀,壮而完整采下的鲜叶要及时摊放,厚度薄而均匀,每平方米1.5公斤左右,中途轻翻几次,历时4——6日小时,以散发部分水分和青草气。
加工工序
石览茶,全部用手工炒制。其手制工艺主要分四道工序:杀青、整形、初烘、复烘。
杀青
锅温120℃左右,先高后低,投叶量为200g左右,要求杀透杀匀,历时3——4分钟。至折梗不断,清香显露时起锅。
整形
锅温90℃——80℃,先高后低渐次下降,投叶量为200g,强调手法的连贯性,各种手法灵活掌握,适时变换,历时6——7分钟,至茶条外形挺直,有刺手感,八成干时起锅。
初烘
整形叶起锅后摊凉,使水分和匀便进入初烘,在烘笼中进行,温度70℃左右,叶量为3锅杀青叶的量,中途翻动几次,动作轻快,至九成干时起锅摊凉。
复烘
初烘叶摊凉后进入复火,温度50℃——60℃,投叶量500克左右,掌握“低温,慢烘,长时”的原则,中途轻翻1——2次,至含水量5%——6%时下烘,下烘叶摊凉后即行贮存包装。
等级标准
石笕茶分特级和1-2级,特级又分为特一和特二两个级。
一级石笕茶以一芽一叶的新鲜茶叶为原料经过加工制作而成。外形翠绿挺秀。冲泡后的茶汤色鲜绿明亮。但也比较耐泡香味也比较持久。
二级石笕茶是采用一芽二叶的茶叶为原材料制作而成。虽然是二叶但是其冲泡后的茶汤颜色也比较鲜明。茶味也比较鲜醇。
获奖荣誉
1981年,石览茶被评为省级优质茶。
1984年被评为浙江省名茶,并获得名茶证书。
1993年农业部在泰国举办的科技成果暨设备展览会上获金奖。
1997年参加全国“中茶”杯评比荣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