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糕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06:40 2012年6月11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Foodbk (Talk | 贡献) ←上一个 |
当前修订版本 (02:36 2016年10月31日) (编辑) (undo) Lmjiao (Talk | 贡献) |
||
第1行: | 第1行: | ||
- | 原料配方豌豆500克豆沙馅200克白糖100克糖腌桂花和黄色素少许 | + | 豌豆糕又叫豆沙糕,澄沙糕。是山西太原汉族特色糕类小吃,属甜食,宜在夏季食用。用上等豌豆脱皮磨粉,加入白糖、柿饼、柿子霜制作而成。香甜可口,清凉下火,爽口绵甜,益脾胃,解热祛毒。1957年,豌豆糕被评为太原市 “十大名吃”。 |
- | 制作方法 | + | 制作材料 |
- | 1.豌豆洗净,用滚开水浸泡20多分钟,将皮剥去,放在盘里,加满清水约800克,滴上几滴碱水,上笼蒸1.5个小时,待豌豆酥烂后取下,冷却后带水用网筛擦成泥,白布包起,压干水分,加一半白糖和色素搓匀,放进冰箱冰镇约30分钟。 | + | 主料 |
- | 2.将冰凉后的[[豌豆]]泥放在案板上,两面用洁布夹住,按成长33厘米、宽20厘米的长薄片,拿去洁布,用刀将豆泥对切成两块:一块铺上豆沙馅,要铺得均匀;另一块豌豆泥盖上,再在上面铺上糖腌桂花,最后铺上另一半白糖;按平后,即形成五层糕。吃时,切成梭子块,装盘中。 | + | 白豌豆500克。 |
- | 产品特点五色分层,甜沙适口。 | + | 辅料 |
- | [[category:粮油]] | + | |
- | [[category:豆制品]] | + | 优质柿饼400克,白糖250克,青红丝50克,碱面、香精水、米黄食色各少许。 |
- | [[category:技术]] | + | |
- | [[category:加工技术]] | + | 制作方法 |
+ | |||
+ | 制法一 | ||
+ | |||
+ | 1、先将豌豆用磨破成瓣渣,用簸箕簸净豆皮、洗净。取一口大炒锅添入2000克清水,上旺火烧开后倒入豌豆和碱面,等锅开后撇净浮沫,把火焖住,用温火把豌豆熬成糊状,加入食色和150克白糖,用木棍拌匀。 | ||
+ | |||
+ | 2、净柿饼去盖,切成2--3厘米厚的薄片,铺在大搪瓷盆里,摆成象征性的花样,撒上一层青红丝,倒入一层熬成的豌豆糊,上面再摆上一层柿饼(不用再摆花样),再倒入一层豌豆糊,如此一层柿饼一层豆糊将原料用完晾冷凝固即成(最好放在冰箱内冷却)。吃时翻扣在案板上,用不锈钢刀切块装盘洒上雪花白糖和香精水即可。 | ||
+ | |||
+ | 制法二 | ||
+ | |||
+ | 将豌豆磨细,温火熬成糊状,加糖精、食色,搅匀。另取柿饼,去盖切成薄片,摆入容器内,撒一层青红丝,一层豌豆糊。依次撒若干层后,晾冷。凝结即成,食时切块盛盘,滴雪花白糖及香精水少许。大凉下火,清口利嗓,筋利绵甜。为夏令食品。 | ||
+ | |||
+ | 菜肴特点 | ||
+ | |||
+ | 香甜可口,清凉下火,爽口绵甜,益脾胃,解热祛毒。豌豆食品具有清热、解毒、利尿的功效,特别是对糖尿病和产后乳汁不下的患者有奇特药效,也可制作烙炸类休闲食品,是夏季去暑的冷食,系太原市时令小吃之一。 | ||
+ | |||
+ | 营养价值 | ||
+ | |||
+ | 豌豆:豌豆中富含优质蛋白质、胡萝卜素,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防止人体致癌物质的合成,降低人体癌症的发病率。豌豆中还含有较为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大肠蠕动,保持大便能畅,起到清洁大肠,防止便秘,抗癌防癌的作用。豌豆与一般蔬菜有所不同,所含的止杈酸、赤霉素和植物凝素等物质,还具有抗菌消炎,增强新陈代谢的功能。 | ||
+ | |||
+ | 柿饼:柿子的营养素十分丰富,是有益心脏健康的水果。柿子含碘,因缺碘引起的方性甲状腺肿大患者,食用柿子很有帮助。一般人经常食用,对预防碘缺乏也大有好处。柿子有养肺胃、清燥火的功效。可以补虚、解酒、止咳、利肠、除热、止血。柿饼具有涩肠、润肺、止血、和胃等功效。柿子能促进血液中乙醇的氧化,帮助机体对酒精的排泄,减少酒精对机体的伤害,能够醒酒解醉;柿子含有黄铜甙,可降低血压、软化血管,增加冠状动脉流量,且能活血消炎,改善心脑血管功能,防治冠心病、心绞痛。[3] | ||
+ | |||
+ | 历史渊源 | ||
+ | |||
+ | 豌豆古称为山戎。《本草纲目》记“山戎,豌豆也,其苗柔弱宛宛,故得名豌豆,种出胡戎,今北土甚多”。《史记》说“戎”在“唐虞以北”。可见豌豆3000年前就开始在太原以北这片土地上春华夏实了。后来“北伐山戎,出冬葱与戎菽,布之天下”(《管子·戎》),豌豆在北中国均有种植,而历史上“出胡地者大如杏仁”,至今仍以晋北高寒山区种植的为最好。 | ||
+ | |||
+ | 豌豆从苗到豆,皆可成为民人美味。《黄河文化丛书·民食卷》载,春雨过后,花开四野,鲜嫩的豌豆苗翠色诱人,采回与嫩韭相拌,或单味炒食,清香宜人。及至结荚,俗称“扁角”,采摘生食,汁甜津爽,煮炒成菜,堪为佳品。初夏,豌豆“百谷之中,最为先登”,吃法明代之前就有“煮、炒皆佳。磨粉,面甚白细腻”(《本草纲目》),除了熬粥煮饭、造曲酿酒、制作凉粉外,还包馅制糕,称豌豆糕,为民间风味小吃。 | ||
+ | |||
+ | 《中国历代御膳大观》记述,清初豌豆糕传入北京,改名叫豌豆黄,成燕京著名汉族小吃,于是有了“从来食物属燕京,豌豆黄儿久著名,红枣都嵌金居里,十文一块买黄琼”之说。在乾隆皇帝早膳中曾有“豌豆黄”一品,但当时在宫中并不吃香。到慈禧太后时,传小贩进宫制作,改良成不加馅心,渐成为清宫廷名点。 | ||
+ | |||
+ | 豌豆糕在山西的曲沃、侯马、河津等地又叫做“豆沙糕”或“澄沙糕”,由豌豆、栀子、柿饼制成。当地人喜食豆沙糕,成了不少外来人的生意经,民谚有“来到曲沃县,住在大东关。抄弄一副担,赚点豆沙钱”。民国年间,豆沙糕担摊比比皆是,成为独具风味的汉族地方小吃。 | ||
+ | |||
+ | 注意事项 | ||
+ | |||
+ | 制作豌豆糕的工具,不能用铁器,以保证豌豆糕不变色,不变味。 | ||
+ | |||
+ | [[category:食品]][[category:w]][[category:糕点]] |
当前修订版本
豌豆糕又叫豆沙糕,澄沙糕。是山西太原汉族特色糕类小吃,属甜食,宜在夏季食用。用上等豌豆脱皮磨粉,加入白糖、柿饼、柿子霜制作而成。香甜可口,清凉下火,爽口绵甜,益脾胃,解热祛毒。1957年,豌豆糕被评为太原市 “十大名吃”。
制作材料
主料
白豌豆500克。
辅料
优质柿饼400克,白糖250克,青红丝50克,碱面、香精水、米黄食色各少许。
制作方法
制法一
1、先将豌豆用磨破成瓣渣,用簸箕簸净豆皮、洗净。取一口大炒锅添入2000克清水,上旺火烧开后倒入豌豆和碱面,等锅开后撇净浮沫,把火焖住,用温火把豌豆熬成糊状,加入食色和150克白糖,用木棍拌匀。
2、净柿饼去盖,切成2--3厘米厚的薄片,铺在大搪瓷盆里,摆成象征性的花样,撒上一层青红丝,倒入一层熬成的豌豆糊,上面再摆上一层柿饼(不用再摆花样),再倒入一层豌豆糊,如此一层柿饼一层豆糊将原料用完晾冷凝固即成(最好放在冰箱内冷却)。吃时翻扣在案板上,用不锈钢刀切块装盘洒上雪花白糖和香精水即可。
制法二
将豌豆磨细,温火熬成糊状,加糖精、食色,搅匀。另取柿饼,去盖切成薄片,摆入容器内,撒一层青红丝,一层豌豆糊。依次撒若干层后,晾冷。凝结即成,食时切块盛盘,滴雪花白糖及香精水少许。大凉下火,清口利嗓,筋利绵甜。为夏令食品。
菜肴特点
香甜可口,清凉下火,爽口绵甜,益脾胃,解热祛毒。豌豆食品具有清热、解毒、利尿的功效,特别是对糖尿病和产后乳汁不下的患者有奇特药效,也可制作烙炸类休闲食品,是夏季去暑的冷食,系太原市时令小吃之一。
营养价值
豌豆:豌豆中富含优质蛋白质、胡萝卜素,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防止人体致癌物质的合成,降低人体癌症的发病率。豌豆中还含有较为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大肠蠕动,保持大便能畅,起到清洁大肠,防止便秘,抗癌防癌的作用。豌豆与一般蔬菜有所不同,所含的止杈酸、赤霉素和植物凝素等物质,还具有抗菌消炎,增强新陈代谢的功能。
柿饼:柿子的营养素十分丰富,是有益心脏健康的水果。柿子含碘,因缺碘引起的方性甲状腺肿大患者,食用柿子很有帮助。一般人经常食用,对预防碘缺乏也大有好处。柿子有养肺胃、清燥火的功效。可以补虚、解酒、止咳、利肠、除热、止血。柿饼具有涩肠、润肺、止血、和胃等功效。柿子能促进血液中乙醇的氧化,帮助机体对酒精的排泄,减少酒精对机体的伤害,能够醒酒解醉;柿子含有黄铜甙,可降低血压、软化血管,增加冠状动脉流量,且能活血消炎,改善心脑血管功能,防治冠心病、心绞痛。[3]
历史渊源
豌豆古称为山戎。《本草纲目》记“山戎,豌豆也,其苗柔弱宛宛,故得名豌豆,种出胡戎,今北土甚多”。《史记》说“戎”在“唐虞以北”。可见豌豆3000年前就开始在太原以北这片土地上春华夏实了。后来“北伐山戎,出冬葱与戎菽,布之天下”(《管子·戎》),豌豆在北中国均有种植,而历史上“出胡地者大如杏仁”,至今仍以晋北高寒山区种植的为最好。
豌豆从苗到豆,皆可成为民人美味。《黄河文化丛书·民食卷》载,春雨过后,花开四野,鲜嫩的豌豆苗翠色诱人,采回与嫩韭相拌,或单味炒食,清香宜人。及至结荚,俗称“扁角”,采摘生食,汁甜津爽,煮炒成菜,堪为佳品。初夏,豌豆“百谷之中,最为先登”,吃法明代之前就有“煮、炒皆佳。磨粉,面甚白细腻”(《本草纲目》),除了熬粥煮饭、造曲酿酒、制作凉粉外,还包馅制糕,称豌豆糕,为民间风味小吃。
《中国历代御膳大观》记述,清初豌豆糕传入北京,改名叫豌豆黄,成燕京著名汉族小吃,于是有了“从来食物属燕京,豌豆黄儿久著名,红枣都嵌金居里,十文一块买黄琼”之说。在乾隆皇帝早膳中曾有“豌豆黄”一品,但当时在宫中并不吃香。到慈禧太后时,传小贩进宫制作,改良成不加馅心,渐成为清宫廷名点。
豌豆糕在山西的曲沃、侯马、河津等地又叫做“豆沙糕”或“澄沙糕”,由豌豆、栀子、柿饼制成。当地人喜食豆沙糕,成了不少外来人的生意经,民谚有“来到曲沃县,住在大东关。抄弄一副担,赚点豆沙钱”。民国年间,豆沙糕担摊比比皆是,成为独具风味的汉族地方小吃。
注意事项
制作豌豆糕的工具,不能用铁器,以保证豌豆糕不变色,不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