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足山乳菇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07:37 2007年3月24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月夜 (Talk | 贡献) ←上一个 |
当前修订版本 (06:45 2012年5月26日)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
||
第7行: | 第7行: | ||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土红褐色。菌盖直径3.5-7cm,扁平,薄,中部稍平或下凹,平滑,边缘向内卷。菌肉浅褐色,稍薄,乳汁白色,有辛辣味。菌褶同盖色,宽约5mm,稠密,似离生,不等长。菌柄长3.5-7cm,粗0.7-0.8cm,近柱形,同盖色,有柔毛,稍硬。孢子球形至近球形,无色或淡橄榄色,在梅氏液中暗黑色,有瘤状小刺和棱纹,6-7.8(-8)μm。有褶侧囊体。 |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土红褐色。菌盖直径3.5-7cm,扁平,薄,中部稍平或下凹,平滑,边缘向内卷。菌肉浅褐色,稍薄,乳汁白色,有辛辣味。菌褶同盖色,宽约5mm,稠密,似离生,不等长。菌柄长3.5-7cm,粗0.7-0.8cm,近柱形,同盖色,有柔毛,稍硬。孢子球形至近球形,无色或淡橄榄色,在梅氏液中暗黑色,有瘤状小刺和棱纹,6-7.8(-8)μm。有褶侧囊体。 | ||
生态习性:夏秋季生混交林地上,单生或群生。 | 生态习性:夏秋季生混交林地上,单生或群生。 | ||
- | 分布地区:云南、西藏等。 | + | [[分布]]地区:云南、西藏等。 |
经济用途:可食用。此种1945年裘维蕃教授发现于云南鸡足山并以鸡足山乳菇命名,1990年作者又采于该山区。 | 经济用途:可食用。此种1945年裘维蕃教授发现于云南鸡足山并以鸡足山乳菇命名,1990年作者又采于该山区。 |
当前修订版本
中文学名:鸡足山乳菇 拉丁学名:Lactarius chichuensis Chiu 中文别名: 同物异名: 分类地位:伞菌目、红菇科、乳菇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土红褐色。菌盖直径3.5-7cm,扁平,薄,中部稍平或下凹,平滑,边缘向内卷。菌肉浅褐色,稍薄,乳汁白色,有辛辣味。菌褶同盖色,宽约5mm,稠密,似离生,不等长。菌柄长3.5-7cm,粗0.7-0.8cm,近柱形,同盖色,有柔毛,稍硬。孢子球形至近球形,无色或淡橄榄色,在梅氏液中暗黑色,有瘤状小刺和棱纹,6-7.8(-8)μm。有褶侧囊体。 生态习性:夏秋季生混交林地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地区:云南、西藏等。 经济用途:可食用。此种1945年裘维蕃教授发现于云南鸡足山并以鸡足山乳菇命名,1990年作者又采于该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