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锅酒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02:30 2010年2月5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Foodbk (Talk | 贡献)
(新页面: category:m 焖锅酒简介    云南红河两岸的哈尼族自酿自饮的烧酒叫“焖锅酒”。哈尼人的焖锅酒具有悠久的酿造历史。 焖锅酒原料 ...)
←上一个
当前修订版本 (03:08 2017年9月13日) (编辑) (undo)
Lmjiao (Talk | 贡献)

 
第1行: 第1行:
-[[category:m]] 
-焖锅酒简介+[[category:食品]][[category:m]][[category:白酒]]
-  +
-云南红河两岸的哈尼族自酿自饮的[[烧酒]]叫“焖锅酒”。哈尼人的焖锅酒具有悠久的酿造历史。+  云南红河两岸的哈尼族自酿自饮的烧酒叫“焖锅酒”。哈尼人的焖锅酒具有悠久的酿造历史。焖锅酒的酿造原料以玉米、高粱、稻谷、苦荞为佳,稗、粟、薯等亦可,焖制器具与彝家小锅酒大致相同,而酿造程序上却有独到之处。焖锅酒清澈晶莹,醇厚甘甜,是哈尼山寨节庆必备的饮料。哈尼族之外,傣族、景颇族、拉祜族等都善于酿制品质极佳的焖锅酒。
 +  原料
-焖锅酒原料+  焖锅酒的酿造原料以玉米、高粱、稻谷、苦荞为佳,稗、粟、薯等亦可。
-  +
-焖锅酒的酿造原料以玉米、高粱、稻谷、苦荞为佳,稗、粟、薯等亦可。+  口感
 +  焖锅酒清澈晶莹,醇厚甘甜,是哈尼山寨节庆必备的饮料。哈尼族之外,傣族、景颇族、拉祜族等都善于酿制品质极佳的焖锅酒。
-焖锅酒制作+  制作
-  +
-焖制器具与彝家小锅酒大致相同,而酿造程序上却有独到之处:先把选择好的原料粮用清水浸湿,再放入普通的饭甑中蒸数小时,蒸到谷物绽皮露心时,抬到打扫干净的房顶上,摊开晾凉后,再撒上酒曲,搅拌均匀,装进一个专用于贮存酒饭的大篾囤里,用稻草把蔑囤团团捂紧使酒饭发酵。发酵时间观气温高低而定,短则2-3日,长则8-10日。到酒饭发酵流出汁液时,再移入瓦缸中,用草木灰和成稀泥糊封严缸口,发酵10一15日后,就可以取出焖酒了。焖酒时,蒸酒饭用的木甑是圆台形的,甑内安放一个接酒的器皿,锅、瓢、盆、剖开的葫芦均可。甑的上口放置一个盛冷水的铁锅,锅内的水随时撤换以保持冷凉。甑底的水锅水加热沸腾后使甑内的酒饭蒸气上升,在甑顶的锅底凝结成酒滴,落入接酒器皿中,蒸烤一定的时间后,要抬一日盛着冷水的锅,取酒品尝,这叫头道酒,一般度数较高;倒出酒后,架上冷水锅继续焖酒,再焖出的酒度数逐渐降低,称二道酒。+  焖制器具与彝家小锅酒大致相同,而酿造程序上却有独到之处:先把选择好的原料粮用清水浸湿,再放入普通的饭甑中蒸数小时,蒸到谷物绽皮露心时,抬到打扫干净的房顶上,摊开晾凉后,再撒上酒曲,搅拌均匀,装进一个专用于贮存酒饭的大篾囤里,用稻草把蔑囤团团捂紧使酒饭发酵。发酵时间观气温高低而定,短则2——3日,长则8——10日。到酒饭发酵流出汁液时,再移入瓦缸中,用草木灰和成稀泥糊封严缸口,发酵10一15日后,就可以取出焖酒了。焖酒时,蒸酒饭用的木甑是圆台形的,甑内安放一个接酒的器皿,锅、瓢、盆、剖开的葫芦均可。甑的上口放置一个盛冷水的铁锅,锅内的水随时撤换以保持冷凉。甑底的水锅水加热沸腾后使甑内的酒饭蒸气上升,在甑顶的锅底凝结成酒滴,落入接酒器皿中,蒸烤一定的时间后,要抬一日盛着冷水的锅,取酒品尝,这叫头道酒,一般度数较高;倒出酒后,架上冷水锅继续焖酒,再焖出的酒度数逐渐降低,称二道酒。
 +  哈尼族
-焖锅酒口感+  史料
-  +
-焖锅酒清澈晶莹,醇厚甘甜,是哈尼山寨节庆必备的饮料。哈尼族之外,傣族、景颇族、拉祜族等都善于酿制品质极佳的焖锅酒。+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人口125万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 
 +  历史
 + 
 +  1952年建立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县级),1957年11月18日与蒙自专区合并成立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54年5月18日建立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79年11月28日建立墨江哈尼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2日建立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 
 +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哈尼族过去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奥色密色》是哈尼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较完整的一部神话史诗。
 + 
 +  哈尼族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屋顶有平顶、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
 + 
 +  发展
 + 
 +  哈尼族社会发展不平衡,邻近汉族地区,明清以来即进入封建社会,接近傣族的地区,则受傣族封建领主统治;个别地区还残存一定的原始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特点。哈尼族仍保存着父子连名制,反映了父权制的确立。
 + 
 +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已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 
 +  信仰
 + 
 +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十月节(新年)和六月节。此外,与汉族一样,也有部分支系过春节、中秋节等。
 + 
 +  禁忌:产妇分娩,忌外人闯入室内;进村时不能披着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脚架烘湿鞋;禁止砍伐“龙树”和将污秽物扔置“龙树”之下。
 + 
 +  节日
 + 
 +  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 
 +  日常食俗 哈尼族过去日食两餐注食是当地产的稻米,玉米为辅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等。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分支僾尼人喜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面、草果面一起熬粥,并以此为主食的上品。擅长利用当地土特产原料腌制咸菜、烹制肉类及各种风味菜肴。如白旺是用凝固的牲家禽血块拌上炒熟的花生、薄荷、姜蒜、苤菜根、盐、辣椒、惜和生肉制成的。比较有名的风味菜菜肴还有蜂蛹酱、暴腌芭蕉心、酸笋炒麂子肉、省肉松酱、清汤橄榄鱼、螃蟹炖蛋清、煮蛇圆子等。不论平时或节日每餐必不可少的是豆豉。豆豉的吃法很多,可将其配上辣子、芫荽、姜、蒜苗烧熟作主菜;将豆豉切片炸香拌竦椒面当咸菜等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食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物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有家都可分享一份。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 
 +  茶酒
 + 
 +  饮茶和喝酒是哈尼族的嗜好,所饮用的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甜白酒,醇香、甜蜜;喝茶多用煨酽茶的方式。即先用铜壶或大口缸在火塘上将水烧沸,然后再放入茶叶煨煮,待再烧开时饮用。一般每天一次只饮一道。西双版纳的僾尼人都喝鲜茶,茶叶都是现喝现采的老叶,有的甚至是带枝的老叶。烧茶时先将鲜茶用火烤至微黄或焦糊,然后投入沸水内,煮沸即可饮用,鲜茶有一种苦涩味,但能消暑解渴。
 + 
 +  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一般一个火塘煮小锅饭、炒菜用;一个火塘支有蒸锅,专门用来蒸制食品;还有个火塘只煮猪食,从不乱用。
 + 
 +  节庆、礼仪食俗 哈尼族传统历法把一年分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个季节,每季为四个月。在一年之中有过两个年节的习惯。一个是十月年,另一个是六月年。十月年是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过,历时五至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届时家家都要杀一只红公鸡,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内,全家每一个成员都得吃上一块鸡肉,准备出嫁的姑娘则不能吃。随后要做三个饭团和一些熟肉献给同氏族中辈份最高的老人。寨子里要举行盛大的街心宴,即每天有近百张桌子连在一起,各家各户都争相献上自己的拿手好菜,以展示自己的烹调手艺;六月年是在六月里举行,具体日期由祭司选定,以祭天神和谷神为主要内容。届时也要杀鸡宰羊,举办酒筵盛餐。在为天神建盖秋房时,要在门口杀牛进行祭神,祭毕按人均分牛肉,共享神赐。还有小寨神及端午节、新米节等许多传统节日,在节日中都要拿出最好的食物进行庆贺,以酒、鸡和糯米饭必不可少,红河地区的哈尼族每年七、八月间,还要举行盛大的喝新谷酒仪式,预祝这一年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届时要捋下新谷百余粒,炸开花,放入酒瓶内泡酒,并备下丰盛的酒菜,请亲朋友吕偿新谷酒。当地产的锡制酒具非常精美。在民间不仅有许多酒节,还有许多酒歌。
 + 
 +  风俗
 + 
 +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待客食吕讲究食多量大,真诚实惠。在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客人离开时,有的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吕。西双版纳的僾尼人,宴请客人有男女分桌之习。按传统习惯,家中分别设有男室、女室。只有男人可以与客人同桌用餐,妇女一般不陪客。进餐时的席位以靠近火塘的一方为首,首席一般由长者坐。在男室进餐,首席由男性长者坐,在女室就餐,首席则由女性长者坐。
 + 
 +  哈尼族十分重视婴儿出生和男女婚恋的喜庆活动。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支系叶车人的男女丰年往往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一般在配对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凑钱,请烹调师傅主厨,杀公鸡、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进行准备。夜里10点钟左右开宴,参加者约10—30人,围观者熙熙攘攘。届时灯火通明,桌上摆满各式菜肴。先将煮熟的大公鸡头朝上摆上餐桌,并把两个鸡睾丸和一只活螃蟹悬挂在鸡身上,由“伙子头”和“姑娘头”从首席坐起,其余男女依次配对入坐,随后举杯祝酒对歌,尽兴方散。这时小伙子们用芭蕉叶包上糯米饭和菜送给姑娘们在回家的路上吃。如男女双方情意合,可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当地人称这种求爱方式为“阿巴多”,常为农闲时举行。
 + 
 +  食品
 + 
 +  典型食品 哈尼族地区物产丰富,烹饪方法独特,具有本民族风味特点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鸡、生炸竹虫等,还有:蜂蛹酱,哈尼族僾尼支系风味小吃,用蜂蛹剁细与调料拌成酱而成。煮蛇圆子,哈尼族风味菜肴,用蛇肉泥挤成丸子先炸后煮。清汤橄榄鱼,哈尼族传统风味菜,用橄榄树皮与小白鱼煮制而成。

当前修订版本


  云南红河两岸的哈尼族自酿自饮的烧酒叫“焖锅酒”。哈尼人的焖锅酒具有悠久的酿造历史。焖锅酒的酿造原料以玉米、高粱、稻谷、苦荞为佳,稗、粟、薯等亦可,焖制器具与彝家小锅酒大致相同,而酿造程序上却有独到之处。焖锅酒清澈晶莹,醇厚甘甜,是哈尼山寨节庆必备的饮料。哈尼族之外,傣族、景颇族、拉祜族等都善于酿制品质极佳的焖锅酒。

  原料

  焖锅酒的酿造原料以玉米、高粱、稻谷、苦荞为佳,稗、粟、薯等亦可。

  口感

  焖锅酒清澈晶莹,醇厚甘甜,是哈尼山寨节庆必备的饮料。哈尼族之外,傣族、景颇族、拉祜族等都善于酿制品质极佳的焖锅酒。

  制作

  焖制器具与彝家小锅酒大致相同,而酿造程序上却有独到之处:先把选择好的原料粮用清水浸湿,再放入普通的饭甑中蒸数小时,蒸到谷物绽皮露心时,抬到打扫干净的房顶上,摊开晾凉后,再撒上酒曲,搅拌均匀,装进一个专用于贮存酒饭的大篾囤里,用稻草把蔑囤团团捂紧使酒饭发酵。发酵时间观气温高低而定,短则2——3日,长则8——10日。到酒饭发酵流出汁液时,再移入瓦缸中,用草木灰和成稀泥糊封严缸口,发酵10一15日后,就可以取出焖酒了。焖酒时,蒸酒饭用的木甑是圆台形的,甑内安放一个接酒的器皿,锅、瓢、盆、剖开的葫芦均可。甑的上口放置一个盛冷水的铁锅,锅内的水随时撤换以保持冷凉。甑底的水锅水加热沸腾后使甑内的酒饭蒸气上升,在甑顶的锅底凝结成酒滴,落入接酒器皿中,蒸烤一定的时间后,要抬一日盛着冷水的锅,取酒品尝,这叫头道酒,一般度数较高;倒出酒后,架上冷水锅继续焖酒,再焖出的酒度数逐渐降低,称二道酒。

  哈尼族

  史料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人口125万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历史

  1952年建立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县级),1957年11月18日与蒙自专区合并成立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54年5月18日建立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79年11月28日建立墨江哈尼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2日建立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哈尼族过去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奥色密色》是哈尼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较完整的一部神话史诗。

  哈尼族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屋顶有平顶、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

  发展

  哈尼族社会发展不平衡,邻近汉族地区,明清以来即进入封建社会,接近傣族的地区,则受傣族封建领主统治;个别地区还残存一定的原始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特点。哈尼族仍保存着父子连名制,反映了父权制的确立。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已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信仰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十月节(新年)和六月节。此外,与汉族一样,也有部分支系过春节、中秋节等。

  禁忌:产妇分娩,忌外人闯入室内;进村时不能披着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脚架烘湿鞋;禁止砍伐“龙树”和将污秽物扔置“龙树”之下。

  节日

  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日常食俗 哈尼族过去日食两餐注食是当地产的稻米,玉米为辅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等。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分支僾尼人喜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面、草果面一起熬粥,并以此为主食的上品。擅长利用当地土特产原料腌制咸菜、烹制肉类及各种风味菜肴。如白旺是用凝固的牲家禽血块拌上炒熟的花生、薄荷、姜蒜、苤菜根、盐、辣椒、惜和生肉制成的。比较有名的风味菜菜肴还有蜂蛹酱、暴腌芭蕉心、酸笋炒麂子肉、省肉松酱、清汤橄榄鱼、螃蟹炖蛋清、煮蛇圆子等。不论平时或节日每餐必不可少的是豆豉。豆豉的吃法很多,可将其配上辣子、芫荽、姜、蒜苗烧熟作主菜;将豆豉切片炸香拌竦椒面当咸菜等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食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物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有家都可分享一份。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茶酒

  饮茶和喝酒是哈尼族的嗜好,所饮用的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甜白酒,醇香、甜蜜;喝茶多用煨酽茶的方式。即先用铜壶或大口缸在火塘上将水烧沸,然后再放入茶叶煨煮,待再烧开时饮用。一般每天一次只饮一道。西双版纳的僾尼人都喝鲜茶,茶叶都是现喝现采的老叶,有的甚至是带枝的老叶。烧茶时先将鲜茶用火烤至微黄或焦糊,然后投入沸水内,煮沸即可饮用,鲜茶有一种苦涩味,但能消暑解渴。

  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一般一个火塘煮小锅饭、炒菜用;一个火塘支有蒸锅,专门用来蒸制食品;还有个火塘只煮猪食,从不乱用。

  节庆、礼仪食俗 哈尼族传统历法把一年分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个季节,每季为四个月。在一年之中有过两个年节的习惯。一个是十月年,另一个是六月年。十月年是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过,历时五至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届时家家都要杀一只红公鸡,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内,全家每一个成员都得吃上一块鸡肉,准备出嫁的姑娘则不能吃。随后要做三个饭团和一些熟肉献给同氏族中辈份最高的老人。寨子里要举行盛大的街心宴,即每天有近百张桌子连在一起,各家各户都争相献上自己的拿手好菜,以展示自己的烹调手艺;六月年是在六月里举行,具体日期由祭司选定,以祭天神和谷神为主要内容。届时也要杀鸡宰羊,举办酒筵盛餐。在为天神建盖秋房时,要在门口杀牛进行祭神,祭毕按人均分牛肉,共享神赐。还有小寨神及端午节、新米节等许多传统节日,在节日中都要拿出最好的食物进行庆贺,以酒、鸡和糯米饭必不可少,红河地区的哈尼族每年七、八月间,还要举行盛大的喝新谷酒仪式,预祝这一年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届时要捋下新谷百余粒,炸开花,放入酒瓶内泡酒,并备下丰盛的酒菜,请亲朋友吕偿新谷酒。当地产的锡制酒具非常精美。在民间不仅有许多酒节,还有许多酒歌。

  风俗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待客食吕讲究食多量大,真诚实惠。在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客人离开时,有的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吕。西双版纳的僾尼人,宴请客人有男女分桌之习。按传统习惯,家中分别设有男室、女室。只有男人可以与客人同桌用餐,妇女一般不陪客。进餐时的席位以靠近火塘的一方为首,首席一般由长者坐。在男室进餐,首席由男性长者坐,在女室就餐,首席则由女性长者坐。

  哈尼族十分重视婴儿出生和男女婚恋的喜庆活动。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支系叶车人的男女丰年往往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一般在配对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凑钱,请烹调师傅主厨,杀公鸡、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进行准备。夜里10点钟左右开宴,参加者约10—30人,围观者熙熙攘攘。届时灯火通明,桌上摆满各式菜肴。先将煮熟的大公鸡头朝上摆上餐桌,并把两个鸡睾丸和一只活螃蟹悬挂在鸡身上,由“伙子头”和“姑娘头”从首席坐起,其余男女依次配对入坐,随后举杯祝酒对歌,尽兴方散。这时小伙子们用芭蕉叶包上糯米饭和菜送给姑娘们在回家的路上吃。如男女双方情意合,可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当地人称这种求爱方式为“阿巴多”,常为农闲时举行。

  食品

  典型食品 哈尼族地区物产丰富,烹饪方法独特,具有本民族风味特点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鸡、生炸竹虫等,还有:蜂蛹酱,哈尼族僾尼支系风味小吃,用蜂蛹剁细与调料拌成酱而成。煮蛇圆子,哈尼族风味菜肴,用蛇肉泥挤成丸子先炸后煮。清汤橄榄鱼,哈尼族传统风味菜,用橄榄树皮与小白鱼煮制而成。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