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03:37 2016年5月27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Lmjiao (Talk | 贡献) (→营养成分) ←上一个 |
当前修订版本 (00:44 2017年3月17日) (编辑) (undo) Lmjiao (Talk | 贡献) |
||
(One intermediate revision not shown.) | |||
第1行: | 第1行: | ||
- | [[category:w]][[category:食品]][[category:调味品]][[category:味精]] | + | [[category:w]][[category:食品]][[category:调味品]] |
==食品简介== | ==食品简介== | ||
第26行: | 第26行: | ||
==其它== | ==其它== | ||
+ | 功能特点 | ||
+ | |||
+ | 味精又称味素,是调味料的一种,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要注意的是如果在100℃以上的高温中使用味精,经科学家证明,味精在100℃时加热半小时,只有0.3%的谷氨酸钠生成焦谷氨酸钠,对人体影响甚微。文献报道,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无害。还有如果在碱性环境中,味精会起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叫谷氨酸二钠的物质。所以要适当地使用和存放。谷氨酸钠是一种氨基酸的钠盐。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晶体,在232°C时解体熔化。谷氨酸钠的水溶性很好,20℃时的溶解度为74克(即20℃时,在100毫升水中最多可以溶解74克谷氨酸钠)。 | ||
+ | |||
+ | 味精,又名“味之素”,学名“谷氨酸钠”。成品为白色柱状结晶体或结晶性粉末,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增鲜调味品之一。其主要成分为谷氨酸和食盐。 | ||
+ | |||
+ | 我们每天吃的食盐用水冲淡400 倍,已感觉不出咸味,普通蔗糖用水冲淡200 倍,也感觉不出甜味了,但谷氨酸钠盐,用于水稀释3000倍,仍能感觉到鲜味,因而得名“味精”。 谷氨酸钠(C5H8NO4Na),又叫麸氨酸钠。谷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种,也是蛋白质的最后分解产物。 | ||
+ | |||
+ | 味精是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由粮食制成的现代调味品。 | ||
+ | |||
+ | IUPAC英文名 | ||
+ | |||
+ | Sodium (2S)-2-amino-5-hydroxy-5-oxo-pentanoate | ||
+ | |||
+ | CAS号 | ||
+ | |||
+ | 142-47-2 | ||
+ | |||
+ | PubChem 85314 | ||
+ | |||
+ | SMILES C(CC(=O)O)C(C(=O)O-)N.[Na+] | ||
+ | |||
+ | 化学式 | ||
+ | |||
+ | C5H8O4NNa·H2O | ||
+ | |||
+ | InChI=1/C5H9NO4. Na/c6-3(5(9)10)1-2-4(7)8;/h3H,1-2,6H2,(H,7,8)(H,9,10);/q;+1/p-1 | ||
+ | |||
+ | 摩尔质量 | ||
+ | |||
+ | 187.13g mol-1 | ||
+ | |||
+ | 外观 | ||
+ | |||
+ | 白色结晶粉末,颗粒状大小 | ||
+ | |||
+ | 熔点 | ||
+ | |||
+ | 232℃ | ||
+ | |||
+ | 溶解性 | ||
+ | |||
+ | 易溶于水,20℃时溶解度为71.7g/100ml,微溶于无水乙醇。 | ||
+ | |||
+ | 谷氨酸钠是一种氨基酸谷氨酸的钠盐。是一种无嗅无色的晶体,在232℃时解体熔化。谷氨酸钠的水溶性很好,在100毫升水中可以溶解72克谷氨酸钠。 | ||
+ | |||
+ | 味精于1909年被日本味之素(味の素)公司所发现并申请专利。纯的味精外观为一种白色晶体状粉末。当味精溶于水(或唾液)时,它会迅速电离为自由的钠离子和谷氨酸盐离子(谷氨酸盐离子是谷氨酸的阴离子,谷氨酸则是一种天然氨基酸)。 | ||
+ | |||
+ | 鲜味 | ||
+ | |||
+ | 味精通过刺激舌头味蕾上特定的味觉受体,比如说氨基酸受体T1R1/T1R3或谷氨酸受体,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mGluR4和mGluR1)以带给人味觉感受。这种味觉被日本人定义为鲜味,但是这种日式的鲜味和中国人熟知的五味中的鲜味有明显的区别。 | ||
+ | |||
+ | 标示与归属 | ||
+ | |||
+ | 味精作为最常用的调味品,既是调味品;又可以在食品包装应用中作为食品添加剂直接标注;也可以标注其学名谷氨酸钠;同时也可以同时标注味精(谷氨酸钠)都是符合相关国家相关规定的。 | ||
+ | |||
+ | 生理作用 | ||
+ | |||
+ | 味精具有强烈的鲜味(稀释300倍仍具有鲜味),是含有一个分子结晶水的L-谷氨酸钠。味精进人体内很快分解出谷氨酸,故谷氨酸钠的生理作用和谷氨酸相同。谷氨酸是人体正常代谢物质,在人体代谢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如合成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参与脑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促进氧化过程,是脑组织代谢较活跃的成分,也是脑细胞能利用的氨基酸。国外曾报道谷氨酸可以快速提高智力低下儿童的智力,它是通过乙酰胆碱的产生影响神经活动。 | ||
+ | |||
+ | 规格 | ||
+ | |||
+ | 味精的化学名称为谷氨酸钠。目前我国生产的味精从结晶形状分有粉状结晶或柱状结晶;根据谷氨酸钠含量不同分为60%、80%、90%、95%、99%等不同规格,其中以80%及99%二种规格最多。 | ||
+ | |||
+ | 来源 | ||
+ | |||
+ | 谷氨酸是一种普遍的氨基酸:人体自产谷氨酸,它主要以络合状态存在于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中,如蘑菇、海带、西红柿、坚果、豆类、肉类,以及大多数奶制品。部分食物中的谷氨酸以「自由」形态存在;并且只有这种自由形态的谷氨酸盐能够增强食物的鲜味。西红柿、发酵的大豆制品、酵母提取物、某些尖奶酪,以及发酵或水解蛋白质产品(如酱油或豆酱)所能带来的调味作用中,部分归功于谷氨酸的存在。 | ||
+ | |||
+ | 亚洲菜向来用天然海草,比如海带的清汤,提高汤中的鲜味。诸如味之素等味精制造商,使用经过挑选的谷氨酸微球菌菌株,在培养基中生产谷氨酸。这些细菌通过其所能分泌谷氨酸的能力进行筛选。之后谷氨酸从液体培养基中被分离出来,提纯,制成其钠盐,谷氨酸钠。 | ||
+ | |||
+ | 选择与使用 | ||
+ | |||
+ | 选择方法 | ||
+ | |||
+ | 味精的主要成份是谷氨酸钠,按谷氨酸钠的含量分为若干种规格,其中99%的是结晶呈针状或粒状,其余几种是用不同量的精盐和味精混制而成的粉状体或混盐结晶体。味精的质量标准:具有正常味精的色泽、滋味,不得有异味及夹杂物。味精的掺假可从外观上进行初步判断,因味精有固定的结晶形态,掺入粉末或其他形态的盐类即可看出;对于白色粉末状的味精可取等量味精和食盐用等量等温热水同时溶解来判断,二者完全溶解速度不同,味精要快些,而淀粉遇热水会发生糊化现象,从中可判断出加入大量食盐或淀粉的掺假品。如果消费者在鉴别时发生质疑,可到当地质检机构进一步化验确定。 | ||
+ | |||
+ | 一、优质味精颗粒形状一致,色洁白有光泽,颗粒间呈散粒状态,稀释至 1:100的比例口尝仍感到有鲜味。 | ||
+ | |||
+ | 二、劣质味精颗粒形状不统一,大小不一致,颜色发乌发黄,甚至颗粒成团结块,稀释至1:100的比例后,只能感到苦味、咸味或甜味而 无鲜味。 | ||
+ | |||
+ | 三、常见的味精掺假物主要有食盐、淀粉、小苏打、石膏、硫酸镁、硫酸钠或其它无机盐类。 | ||
+ | |||
+ | 使用方法 | ||
+ | |||
+ | 1.对用高汤烹制的菜肴,不必使用味精。因为高汤本身已具有鲜、香、清的特点,使用味精,会将本味掩盖,菜肴口味不伦不类。 | ||
+ | |||
+ | 2.对酸性强的菜肴,如:糖醋、醋熘菜等,不宜使用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的效果越差。 | ||
+ | |||
+ | 3.在含碱性原料的菜肴中不宜使用味精,因为味精遇碱会化合成谷氨酸二钠,产生氨水臭味。 | ||
+ | |||
+ | 4.味精使用时应掌握好用量,如投放量过多,会使菜中产生苦涩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每道菜不应超过0.5克。 | ||
+ | |||
+ | 5.做菜使用味精,应在菜快炒好时加入。因为在高温下,味精会分解为焦谷氨酸钠,即脱水谷氨酸钠,没有鲜味。 | ||
+ | |||
+ | 6.注意投放温度,味精在120℃的高温时会变成焦谷氨酸钠,会失去鲜味和营养,因而炸制食品,急火快炒时不宜使用,投放味精的适宜温度是70——80℃,此时鲜味最浓。 | ||
+ | |||
+ | 7.注意投放时间,最好在汤菜出锅前投放,不要提前,也不要与原料同时投入或烹调中途加入,腌菜时不要使用味精。 | ||
+ | |||
+ | 8.注意适量,就科学家研究表示使用味精过量,容易导致肥胖。 | ||
+ | |||
+ | 9.3个月内的婴儿食物中不宜使用味精。 | ||
+ | |||
+ | 10,过多食用味精有可能造成不孕不育。 | ||
+ | |||
+ | 区别 | ||
+ | |||
+ | 无论是什么调味精,都是含有味精的。所以鸡精其实也是味精的一种,只不过是添加了其他化学成分而已。 | ||
+ | |||
+ | 鸡精在使用中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 ||
+ | |||
+ | 1.鸡精中含有40%以下的盐,所以食物在加鸡精前加盐要适量。 | ||
+ | |||
+ | 2.鸡精含核苷酸,它的代谢产物就是尿酸,所以患痛风者应适量减少对其的摄入 | ||
+ | |||
+ | 3.鸡精溶解性较味精差,如在汤水中使用时,应先经溶解后再使用,只有这样才能被味觉细胞更好地感知 | ||
+ | |||
+ | 4.鸡精中含有盐,且吸湿性强,用后要注意密封,否则富含营养的鸡精会生长大量微生物而污染食物。 | ||
+ | |||
+ | 味精和鸡精,都是调味品,两者一般都可放心食用。但需掌握的原则是,都不要过量食用,不要长时间高温加热,因为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不能忽视健康。 | ||
+ | |||
+ | 危害 | ||
+ | |||
+ | 美国FDA、美国医学协会、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组等权威部门的评审表示:味精在食品中的使用没有一定的限制,无需担心其安全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和食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长翟凤英表示,他们在调查中发现,中国成年居民味精消费与超重有一定的关系。味精日均消费量超过1克的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为37%,而低于1克的为28%。每天摄入味精累计超过2.2克,超重风险显著增加。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中国1万名成人的饮食习惯进行了5.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与每天摄入味精量少于0.5克的人相比,摄入超过5克的人,5.5年后超重或肥胖的几率比前者要高30%。这个可能和味精能增加食品的鲜味,引起人们食欲有关。 | ||
+ | |||
+ | 婴幼儿大量食用味精后,会使血液中的锌转变成谷氨酸锌从尿中过量地排出体外,从而导致急性锌缺乏。缺锌会导致弱智、夜盲症、性晚熟及成年侏儒症等情况。 | ||
+ | |||
+ | 2.哺乳期的母亲如果食用过量味精,大量的谷氨酸会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从而导致婴儿缺锌。 | ||
+ | |||
+ | 3.过多食用味精后,人体血液中的谷氨酸含量就会升高,会妨碍钙和镁的吸收,从而造成短期的头痛、心跳、恶心等症状,且对生殖系统也有不良影响。 | ||
+ | |||
+ | 4.味精食用过多,会使人产生对味精的依赖性,再吃不含味精的菜就会觉得没有味道,还会妨碍对其他营养素的吸收。 | ||
+ | |||
+ | 实验结论 | ||
+ | |||
+ | 味精在调味食品中的安全使用时间已经超过了100年。在这段期间曾进行大量研究,旨在澄清味精的作用、益处及安全性。 | ||
+ | |||
+ | 在这方面,有关食品添加剂安全的国际和国家机构认为,作为一种增味剂,味精在人类食用中是安全的。“味精综合症状”起初称为“中菜馆综合症”,当时颇多逸事趣闻的Robert Ho Man Kwok曾报道过在享用过美式中菜后出现这种症状。 | ||
+ | |||
+ | Kwok认为这种症状背后隐藏着许多原因,其中包括用酒烹调时所残留的酒精、钠成分或味精调味品等。但经过那次后,味精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兼且与那些症状再也脱不掉关系。然而,从未研究过酒或盐成分所带来的影响。多年来,非特异性症状的清单就建立在这些逸事趣闻的基础上。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是有能力代谢谷氨酸盐的,且谷氨酸盐仅具含量非常低的急性毒性。对于大老鼠和小老鼠来说,50%受试验的动物(LD50)的口服致死剂量在每千克体重15至18g之间,比盐的LD50(大老鼠为3 g/kg)多5倍。因此,作为食品添加剂食用的味精以及食物中具有天然水平的谷氨酸不会对人类构成毒物学方面的问题。1995年,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合会(FASEB)代表美国食物和药品管理局(FDA)编撰了一份报告,报告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即在“以惯常水平食用”时,味精并不会构成危险,虽然在一个子组别中,明显处于健康状态的个人在未经食物摄入3克味精时会出现味精综合症状的反应,但由于味精综合症状清单仅基于鉴定报告,因此现时尚无法确定与味精是否存在其他因果关系。同时,该报告亦表明尚无证据支持的谷氨酸盐在慢性和衰弱性疾病中发挥了作用。在一次对照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中说明,对于据认为会对味精产生不良反应的个人,并不能证明味精综合症状和食用味精之间存在任何关联。暂无法证明统计学上的关联性,反应事例也很少,而且也不一定具有一致性。跟食物一起给予味精时,试验中未曾观察到这些症状。 | ||
+ | |||
+ | 实验偏差的适当控制方法包括双盲安慰剂对照实验设计(DBPC),因为谷氨酸盐存有强烈而独特的余味,还包括置于胶囊中的应用。在Tarasoff和Kelly(1993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中,71名空腹参与者给予服用5g 味精,然后再给予进食标准早餐。在自认为存在味精敏感的个体中,只出现一例反应,且于安慰剂组内出现。而在Geha等人(2000年)进行的另一项不同研究中,他们一共测试了130名据报告对味精敏感的受检者。共计进行了多次DBPC试验,当中只有一名受检者呈现至少两种症状。在整个研究中,也只有两人出现所有四种激发现象。由于发生率很低,研究人员一致认为对味精的反应并不具备可再现性。 | ||
+ | |||
+ | 其他观察有关味精是否会致肥的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各不相同。几项研究调查了味精和哮喘之间的联系不可靠;证据均不足以支持任何因果联系。 | ||
+ | |||
+ | 由于谷氨酸盐是人脑中较为重要的神经传送素,在学习和记忆中一直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神经病学家对于此类食物中的味精可能会产生的副作用所实施的研究仍在进行中,但仍未有决定性的研究勾勒出其中的任何联系。 | ||
+ | |||
+ | 注意事项 | ||
+ | |||
+ | 一、炒肉菜不用加味精 | ||
+ | |||
+ | 肉类中本来就含有谷氨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除了肉类,其他带鲜味的食物也没必要加入味精,如鸡蛋、蘑菇、茭白、海鲜等。 | ||
+ | |||
+ | 二、放醋的菜不用放味精 | ||
+ | |||
+ | 酸味明显,醋加得比较多的菜肴不能加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效果越差。所以糖醋里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肴都不用放味精。 | ||
+ | |||
+ | 三、拌凉菜不宜放味精 | ||
+ | |||
+ | 因为味精在温度为80℃—100℃时才能充分发挥提鲜的作用。而凉菜的温度偏低,味精难以发挥作用,甚至还会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无味且扫兴。如果做凉菜时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热水把味精溶解后再拌入凉菜之中。 | ||
+ | |||
+ | 四、调馅料不宜加味精 | ||
+ | |||
+ | 许多人在调饺子馅、春卷馅时,都会放点味精,这样很不安全。味精拌入馅料后,会一起经过蒸、煮、炸等高温过程。但是,温度只要超过100℃,味精就会发生变性,形成焦谷氨酸钠(无毒),失去味精作用。除了不能拌馅,在制作热菜时,也是要在菜肴即将离火时才能加入味精。 | ||
+ | |||
+ | 五、味精用咸不用甜 | ||
+ | |||
+ | 在适当的钠离子浓度下,味精的鲜味才能更突出。所以,味精的鲜味在咸味菜肴中才能有鲜美表现,但如果在甜味菜中放入味精,不但不能增鲜,反而会抑制甜鲜的本味,并产生一股异味。所以,鸡茸玉米羹、香甜芋茸等菜肴中不能加味精。 |
当前修订版本
[编辑] 食品简介
味精是调味料的一种,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鲜味,在中国菜里用的最多,也可用于汤和调味汁。
味精是指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提纯的谷氨酸钠结晶。我国自1965年以来已全部采用糖质或淀粉原料生产谷氨酸,然后经等电点结晶沉淀、离子交换或锌盐法精制等方法提取谷氨酸,再经脱色、脱铁、蒸发、结晶等工序制成谷氨酸钠结晶。
[编辑] 营养成分
营养素含量 (每100克)热量(大卡) 268.00碳水化合物(克) 26.50脂肪(克) 0.20蛋白质(克) 40.10纤维素(克) 0.00维生素A(微克) 0.00维生素C(毫克) 0.00维生素E(毫克) 0.00胡萝卜素(微克) 0.00硫胺素(毫克) 0.08核黄素(毫克) 0.00烟酸(毫克)0.30胆固醇(毫克) 0.00镁(毫克) 7.00钙(毫克) 100.00铁(毫克) 1.20锌(毫克) 0.31铜(毫克) 0.12锰(毫克) 0.67钾(毫克) 4.00磷(毫克) 4.00钠(毫克) 8160.00 (因味精为谷氨酸钠所以钠含量最高)硒(微克) 0.98
1. 味精对人体没有直接的营养价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鲜味,引起人们食欲,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食物的消化率。
2. 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还具有治疗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经衰弱、癫痫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俗名】味素。(C5H8NO4Na)
【性味】性平,味酸。
【功效】滋补,开胃,助消化。
【宜食】适宜神经衰弱、大脑发育不全、精神分裂症患者食用;适宜肝昏迷恢复期、严重肝机能不全者食用;适宜胃溃疡及胃液缺乏者食用;适宜智力不足及脑出血后遗的记忆障碍者食用;适宜癫痫小发作及精神运动性发作者食用;适宜胃纳欠佳,食欲不振者食用;适宜在菜或汤将熟时加入食用。
【忌食】加入味精后忌高热久煮。2007年10月7日CCTV-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营养专家吴晓松说:味精主要成份都是谷氨酸钠,澄清“味精对人体健康绝对没有任何损害”。
【按语】味精的化学名称谷氨酸钠,又叫麸氨酸钠,是氨基酸的一种,也是蛋白质的最后分解产物。在强碱溶液中,能生成谷氨酸二钠,鲜味就没有了。如果将水溶液加热到120℃,能使部分谷氨酸钠失水而生成焦谷氨酸钠,就更没有鲜味了。据研究;味精可以增进人们的食欲,提高人体对其他各种食物的吸收能力,对人体有一定的滋补作用。因为味精里含有大量的谷氨酸,是人体所需要的一种氨基酸,96%能被人体吸收,形成人体组织中的蛋白质。它还能与血氨结合,形成对机体无害的谷氨酰胺,解除组织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氨的毒性作用。又能参与脑蛋白质代谢和糖代谢,促进氧化过程,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起良好的作用。正因如此,有报道用以防止肝昏迷,每服味精3克,1日3次;防治癫痫小发作,成人每日2克,小儿每岁每日服1克,1日3次分服;大脑发育不全,每岁每日服 l——1.5克,1日3次分服。味精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调味品,其摄人体内后可分解成谷氨酸、酪氨酸,对人体健康有益。
[编辑] 其它
功能特点
味精又称味素,是调味料的一种,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要注意的是如果在100℃以上的高温中使用味精,经科学家证明,味精在100℃时加热半小时,只有0.3%的谷氨酸钠生成焦谷氨酸钠,对人体影响甚微。文献报道,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无害。还有如果在碱性环境中,味精会起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叫谷氨酸二钠的物质。所以要适当地使用和存放。谷氨酸钠是一种氨基酸的钠盐。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晶体,在232°C时解体熔化。谷氨酸钠的水溶性很好,20℃时的溶解度为74克(即20℃时,在100毫升水中最多可以溶解74克谷氨酸钠)。
味精,又名“味之素”,学名“谷氨酸钠”。成品为白色柱状结晶体或结晶性粉末,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增鲜调味品之一。其主要成分为谷氨酸和食盐。
我们每天吃的食盐用水冲淡400 倍,已感觉不出咸味,普通蔗糖用水冲淡200 倍,也感觉不出甜味了,但谷氨酸钠盐,用于水稀释3000倍,仍能感觉到鲜味,因而得名“味精”。 谷氨酸钠(C5H8NO4Na),又叫麸氨酸钠。谷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种,也是蛋白质的最后分解产物。
味精是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由粮食制成的现代调味品。
IUPAC英文名
Sodium (2S)-2-amino-5-hydroxy-5-oxo-pentanoate
CAS号
142-47-2
PubChem 85314
SMILES C(CC(=O)O)C(C(=O)O-)N.[Na+]
化学式
C5H8O4NNa·H2O
InChI=1/C5H9NO4. Na/c6-3(5(9)10)1-2-4(7)8;/h3H,1-2,6H2,(H,7,8)(H,9,10);/q;+1/p-1
摩尔质量
187.13g mol-1
外观
白色结晶粉末,颗粒状大小
熔点
232℃
溶解性
易溶于水,20℃时溶解度为71.7g/100ml,微溶于无水乙醇。
谷氨酸钠是一种氨基酸谷氨酸的钠盐。是一种无嗅无色的晶体,在232℃时解体熔化。谷氨酸钠的水溶性很好,在100毫升水中可以溶解72克谷氨酸钠。
味精于1909年被日本味之素(味の素)公司所发现并申请专利。纯的味精外观为一种白色晶体状粉末。当味精溶于水(或唾液)时,它会迅速电离为自由的钠离子和谷氨酸盐离子(谷氨酸盐离子是谷氨酸的阴离子,谷氨酸则是一种天然氨基酸)。
鲜味
味精通过刺激舌头味蕾上特定的味觉受体,比如说氨基酸受体T1R1/T1R3或谷氨酸受体,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mGluR4和mGluR1)以带给人味觉感受。这种味觉被日本人定义为鲜味,但是这种日式的鲜味和中国人熟知的五味中的鲜味有明显的区别。
标示与归属
味精作为最常用的调味品,既是调味品;又可以在食品包装应用中作为食品添加剂直接标注;也可以标注其学名谷氨酸钠;同时也可以同时标注味精(谷氨酸钠)都是符合相关国家相关规定的。
生理作用
味精具有强烈的鲜味(稀释300倍仍具有鲜味),是含有一个分子结晶水的L-谷氨酸钠。味精进人体内很快分解出谷氨酸,故谷氨酸钠的生理作用和谷氨酸相同。谷氨酸是人体正常代谢物质,在人体代谢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如合成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参与脑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促进氧化过程,是脑组织代谢较活跃的成分,也是脑细胞能利用的氨基酸。国外曾报道谷氨酸可以快速提高智力低下儿童的智力,它是通过乙酰胆碱的产生影响神经活动。
规格
味精的化学名称为谷氨酸钠。目前我国生产的味精从结晶形状分有粉状结晶或柱状结晶;根据谷氨酸钠含量不同分为60%、80%、90%、95%、99%等不同规格,其中以80%及99%二种规格最多。
来源
谷氨酸是一种普遍的氨基酸:人体自产谷氨酸,它主要以络合状态存在于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中,如蘑菇、海带、西红柿、坚果、豆类、肉类,以及大多数奶制品。部分食物中的谷氨酸以「自由」形态存在;并且只有这种自由形态的谷氨酸盐能够增强食物的鲜味。西红柿、发酵的大豆制品、酵母提取物、某些尖奶酪,以及发酵或水解蛋白质产品(如酱油或豆酱)所能带来的调味作用中,部分归功于谷氨酸的存在。
亚洲菜向来用天然海草,比如海带的清汤,提高汤中的鲜味。诸如味之素等味精制造商,使用经过挑选的谷氨酸微球菌菌株,在培养基中生产谷氨酸。这些细菌通过其所能分泌谷氨酸的能力进行筛选。之后谷氨酸从液体培养基中被分离出来,提纯,制成其钠盐,谷氨酸钠。
选择与使用
选择方法
味精的主要成份是谷氨酸钠,按谷氨酸钠的含量分为若干种规格,其中99%的是结晶呈针状或粒状,其余几种是用不同量的精盐和味精混制而成的粉状体或混盐结晶体。味精的质量标准:具有正常味精的色泽、滋味,不得有异味及夹杂物。味精的掺假可从外观上进行初步判断,因味精有固定的结晶形态,掺入粉末或其他形态的盐类即可看出;对于白色粉末状的味精可取等量味精和食盐用等量等温热水同时溶解来判断,二者完全溶解速度不同,味精要快些,而淀粉遇热水会发生糊化现象,从中可判断出加入大量食盐或淀粉的掺假品。如果消费者在鉴别时发生质疑,可到当地质检机构进一步化验确定。
一、优质味精颗粒形状一致,色洁白有光泽,颗粒间呈散粒状态,稀释至 1:100的比例口尝仍感到有鲜味。
二、劣质味精颗粒形状不统一,大小不一致,颜色发乌发黄,甚至颗粒成团结块,稀释至1:100的比例后,只能感到苦味、咸味或甜味而 无鲜味。
三、常见的味精掺假物主要有食盐、淀粉、小苏打、石膏、硫酸镁、硫酸钠或其它无机盐类。
使用方法
1.对用高汤烹制的菜肴,不必使用味精。因为高汤本身已具有鲜、香、清的特点,使用味精,会将本味掩盖,菜肴口味不伦不类。
2.对酸性强的菜肴,如:糖醋、醋熘菜等,不宜使用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的效果越差。
3.在含碱性原料的菜肴中不宜使用味精,因为味精遇碱会化合成谷氨酸二钠,产生氨水臭味。
4.味精使用时应掌握好用量,如投放量过多,会使菜中产生苦涩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每道菜不应超过0.5克。
5.做菜使用味精,应在菜快炒好时加入。因为在高温下,味精会分解为焦谷氨酸钠,即脱水谷氨酸钠,没有鲜味。
6.注意投放温度,味精在120℃的高温时会变成焦谷氨酸钠,会失去鲜味和营养,因而炸制食品,急火快炒时不宜使用,投放味精的适宜温度是70——80℃,此时鲜味最浓。
7.注意投放时间,最好在汤菜出锅前投放,不要提前,也不要与原料同时投入或烹调中途加入,腌菜时不要使用味精。
8.注意适量,就科学家研究表示使用味精过量,容易导致肥胖。
9.3个月内的婴儿食物中不宜使用味精。
10,过多食用味精有可能造成不孕不育。
区别
无论是什么调味精,都是含有味精的。所以鸡精其实也是味精的一种,只不过是添加了其他化学成分而已。
鸡精在使用中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鸡精中含有40%以下的盐,所以食物在加鸡精前加盐要适量。
2.鸡精含核苷酸,它的代谢产物就是尿酸,所以患痛风者应适量减少对其的摄入
3.鸡精溶解性较味精差,如在汤水中使用时,应先经溶解后再使用,只有这样才能被味觉细胞更好地感知
4.鸡精中含有盐,且吸湿性强,用后要注意密封,否则富含营养的鸡精会生长大量微生物而污染食物。
味精和鸡精,都是调味品,两者一般都可放心食用。但需掌握的原则是,都不要过量食用,不要长时间高温加热,因为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不能忽视健康。
危害
美国FDA、美国医学协会、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组等权威部门的评审表示:味精在食品中的使用没有一定的限制,无需担心其安全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和食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长翟凤英表示,他们在调查中发现,中国成年居民味精消费与超重有一定的关系。味精日均消费量超过1克的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为37%,而低于1克的为28%。每天摄入味精累计超过2.2克,超重风险显著增加。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中国1万名成人的饮食习惯进行了5.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与每天摄入味精量少于0.5克的人相比,摄入超过5克的人,5.5年后超重或肥胖的几率比前者要高30%。这个可能和味精能增加食品的鲜味,引起人们食欲有关。
婴幼儿大量食用味精后,会使血液中的锌转变成谷氨酸锌从尿中过量地排出体外,从而导致急性锌缺乏。缺锌会导致弱智、夜盲症、性晚熟及成年侏儒症等情况。
2.哺乳期的母亲如果食用过量味精,大量的谷氨酸会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从而导致婴儿缺锌。
3.过多食用味精后,人体血液中的谷氨酸含量就会升高,会妨碍钙和镁的吸收,从而造成短期的头痛、心跳、恶心等症状,且对生殖系统也有不良影响。
4.味精食用过多,会使人产生对味精的依赖性,再吃不含味精的菜就会觉得没有味道,还会妨碍对其他营养素的吸收。
实验结论
味精在调味食品中的安全使用时间已经超过了100年。在这段期间曾进行大量研究,旨在澄清味精的作用、益处及安全性。
在这方面,有关食品添加剂安全的国际和国家机构认为,作为一种增味剂,味精在人类食用中是安全的。“味精综合症状”起初称为“中菜馆综合症”,当时颇多逸事趣闻的Robert Ho Man Kwok曾报道过在享用过美式中菜后出现这种症状。
Kwok认为这种症状背后隐藏着许多原因,其中包括用酒烹调时所残留的酒精、钠成分或味精调味品等。但经过那次后,味精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兼且与那些症状再也脱不掉关系。然而,从未研究过酒或盐成分所带来的影响。多年来,非特异性症状的清单就建立在这些逸事趣闻的基础上。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是有能力代谢谷氨酸盐的,且谷氨酸盐仅具含量非常低的急性毒性。对于大老鼠和小老鼠来说,50%受试验的动物(LD50)的口服致死剂量在每千克体重15至18g之间,比盐的LD50(大老鼠为3 g/kg)多5倍。因此,作为食品添加剂食用的味精以及食物中具有天然水平的谷氨酸不会对人类构成毒物学方面的问题。1995年,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合会(FASEB)代表美国食物和药品管理局(FDA)编撰了一份报告,报告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即在“以惯常水平食用”时,味精并不会构成危险,虽然在一个子组别中,明显处于健康状态的个人在未经食物摄入3克味精时会出现味精综合症状的反应,但由于味精综合症状清单仅基于鉴定报告,因此现时尚无法确定与味精是否存在其他因果关系。同时,该报告亦表明尚无证据支持的谷氨酸盐在慢性和衰弱性疾病中发挥了作用。在一次对照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中说明,对于据认为会对味精产生不良反应的个人,并不能证明味精综合症状和食用味精之间存在任何关联。暂无法证明统计学上的关联性,反应事例也很少,而且也不一定具有一致性。跟食物一起给予味精时,试验中未曾观察到这些症状。
实验偏差的适当控制方法包括双盲安慰剂对照实验设计(DBPC),因为谷氨酸盐存有强烈而独特的余味,还包括置于胶囊中的应用。在Tarasoff和Kelly(1993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中,71名空腹参与者给予服用5g 味精,然后再给予进食标准早餐。在自认为存在味精敏感的个体中,只出现一例反应,且于安慰剂组内出现。而在Geha等人(2000年)进行的另一项不同研究中,他们一共测试了130名据报告对味精敏感的受检者。共计进行了多次DBPC试验,当中只有一名受检者呈现至少两种症状。在整个研究中,也只有两人出现所有四种激发现象。由于发生率很低,研究人员一致认为对味精的反应并不具备可再现性。
其他观察有关味精是否会致肥的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各不相同。几项研究调查了味精和哮喘之间的联系不可靠;证据均不足以支持任何因果联系。
由于谷氨酸盐是人脑中较为重要的神经传送素,在学习和记忆中一直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神经病学家对于此类食物中的味精可能会产生的副作用所实施的研究仍在进行中,但仍未有决定性的研究勾勒出其中的任何联系。
注意事项
一、炒肉菜不用加味精
肉类中本来就含有谷氨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除了肉类,其他带鲜味的食物也没必要加入味精,如鸡蛋、蘑菇、茭白、海鲜等。
二、放醋的菜不用放味精
酸味明显,醋加得比较多的菜肴不能加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效果越差。所以糖醋里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肴都不用放味精。
三、拌凉菜不宜放味精
因为味精在温度为80℃—100℃时才能充分发挥提鲜的作用。而凉菜的温度偏低,味精难以发挥作用,甚至还会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无味且扫兴。如果做凉菜时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热水把味精溶解后再拌入凉菜之中。
四、调馅料不宜加味精
许多人在调饺子馅、春卷馅时,都会放点味精,这样很不安全。味精拌入馅料后,会一起经过蒸、煮、炸等高温过程。但是,温度只要超过100℃,味精就会发生变性,形成焦谷氨酸钠(无毒),失去味精作用。除了不能拌馅,在制作热菜时,也是要在菜肴即将离火时才能加入味精。
五、味精用咸不用甜
在适当的钠离子浓度下,味精的鲜味才能更突出。所以,味精的鲜味在咸味菜肴中才能有鲜美表现,但如果在甜味菜中放入味精,不但不能增鲜,反而会抑制甜鲜的本味,并产生一股异味。所以,鸡茸玉米羹、香甜芋茸等菜肴中不能加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