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03:02 2007年4月19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Violin (Talk | 贡献)

←上一个
当前修订版本 (03:28 2017年6月13日) (编辑) (undo)
Lmjiao (Talk | 贡献)

 
(One intermediate revision not shown.)
第1行: 第1行:
-毛尖 
-茶叶的一种,绿茶类,具体又分沩山毛尖,信阳毛尖,茅坪毛尖,都匀毛尖等。+[[category:食品]][[category:m]][[category:绿茶]]
-[[category:茶叶]]+  毛尖,属于绿茶中的一个品种。外形比较细直、圆润光滑,茶叶全身遍布着白毫,香气香远悠长,茶汤的味道十分的鲜浓甘爽独特,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碧绿,茶叶舒张开来,慢慢沉入杯底,茶叶片片匀整,柔嫩鲜绿光滑。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独特个性,其颜色鲜润、干净,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
 + 
 +  品种分类
 + 
 +  毛尖具体又分沩山毛尖,信阳毛尖(信阳毛尖,亦称"豫毛峰".因条索细圆,紧直有锋芒,又产于河南信阳,故取名"信阳毛尖",信阳毛尖是河南知名品牌),茅坪毛尖,都匀毛尖,黄山毛尖等。另有拥有悠久茶文化历史的产茶大县竹溪出产的竹溪毛尖,是湖北省茶文化的一大奇葩。
 + 
 +  都匀毛尖
 + 
 +  都匀毛尖主要产地在团山、哨脚、大槽一带,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6 C,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多毫米。加之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湿润,土质是酸性或微酸性,内含大量的铁质和磷酸盐适宜茶树的生长。
 + 
 +  都匀毛尖茶清明前后开采,与《都匀县志稿》所述“自清明至立秋并可采,谷雨前采者曰雨前,茶最佳、细者曰毛尖茶”是相吻合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 展,长度不超过2.0厘米。通常炒制500克高级毛尖茶约需5.3—5.6万个芽头。
 + 
 +  信阳毛尖
 + 
 +  产于河南省信阳市。该地区山势高峻,生态环境得天独厚:高档毛尖茶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主,中档茶以一芽二三叶为主。毛尖茶色泽嫩绿隐翠,香气清高带熟栗子香,滋味浓厚耐泡,叶底细嫩绿亮。
 + 
 +  信阳毛尖产区称鲜叶为茶草、茶青、青叶、生叶等。鲜叶质量优劣与成品茶质量关系密切,温湿度好的地区鲜叶生长好,制出毛尖茶外形油润发亮;温湿度差的生长也差,制成品有干枯感。采大与小也有差别,采早叶太嫩香味不足,产量少,厚老,茶叶粗老,香味低劣。
 + 
 +  白马毛尖
 + 
 +  白马毛尖产于雪峰山脉的白马山支脉,与云溪河畔的黄金井相汇,因此而得名。品质特点:其外形是,条索紧结壮实匀净稍弯曲,色泽翠绿光润,白毫显露。其内质是冲泡后,香高芬芳滋味鲜爽,汤色清彻明亮,叶底嫩绿均匀。1991年,被评为湖南省级名茶。
 + 
 +  圣地毛尖
 + 
 +  圣地毛尖,条索圆滑紧细,毫尖显露有光泽,汤色碧绿明亮,鲜嫩清香,滋味甘醇。是一种产于广西贵港大小平天山一带的圆条形炒青绿茶。采摘一芽一叶,经摊放、青锅、揉捻、烘干、筛选、复香制成。分特级、一至四级。
 + 
 +  沩山毛尖
 + 
 +  沩山毛尖,产于湖南省宁乡县水沩山的沩山乡。此茶类属于黄茶类。外形微卷成块状,色泽黄亮油润,白毫显露,汤色橙黄透亮,松烟香气芬芳浓郁,滋味醇甜爽口。叶底黄亮嫩匀。1988年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牌奖。
 + 
 +  功效作用
 + 
 +  毛尖茶的功效与作用归纳为:瘦身减肥、美白、抗衰老、强机体免疫、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改善消化不良、防癌、抗菌、防龋齿、清口臭、提神、明目、防紫外线、防皮肤病、抗辐射、护肤美容健体、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增强记忆力、去头屑和减少吸烟危害等等。
 + 
 +  常喝毛尖茶的功效能降低血压。是因为信阳毛尖茶叶内含的咖啡碱和儿茶素能促使人体血管壁松弛,并能增血管有效直径,使血管壁保持一定弹性,消除脉管痉挛。
 + 
 +  毛尖的减肥功效是毛尖中具有嘌呤碱、腺嘌呤等生物碱,这些生物碱可与磷酸、戊糖等物质形成核甘酸,核甘酸类物中的ATP、GTP等化合物对脂类物质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对含氮化合物具有极妙的分解、转化作用,使其分解转化成可溶性吸收物质,从而达到消脂作用。
 + 
 +  由于GAT有抑制黄曲霉素、苯并吡等致癌物质的突变作用,故有抑制肿瘤转移的效应;毛尖茶叶中含有大量EGCG,它能有效地抑制人体中促瘤剂活性,可有效地防癌细胞的生成;因此毛尖具有抗癌的作用。
 + 
 +  毛尖茶叶中的儿茶素类物质,对人体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总类脂和甘油三酸脂含量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常饮毛尖的人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比不饮茶的人要低三分之一左右。
 + 
 +  加工工序
 + 
 +  手工制作
 + 
 +  筛分
 + 
 +  将采摘的鲜叶按不同品种的鲜叶、晴天叶与雨水叶、上午采和下午采的鲜叶分别用网眼竹编筛子进行分级,剔出碎叶及其他异物,分别盛放。
 + 
 +  摊放
 + 
 +  将筛分后的鲜叶,室内通风、洁净的竹编簸箕厚度宜(5——10)cm,雨水叶或含水量高的鲜叶宜薄摊,晴天叶或中午、下午采用的鲜叶宜厚摊,每隔1h左右轻翻一次,室内温度在25℃以下,防太阳光照射。摊放时间根据鲜叶级别控制在(2——6)h为宜,待青气散失.
 + 
 +  生锅
 + 
 +  采用炒茶专用铁锅,锅口面直径84cm(事先磨洗光滑无锈),生锅呈35°左右倾斜,锅台前方高40cm左右,便于操作,后壁高1m以上,与墙贴合。生锅用干木柴作燃料,锅温宜(140——160)℃,每锅投鲜叶量500g左右,以手掌心试探锅温,掌心距锅心(3——5)cm,有烫手感即投鲜叶,用茶把(细软竹枝扎成的圆帚)稍快反复挑翻青叶,经(3——4)min,待青叶软绵后,用茶把尖收拢青叶,在锅中转圈轻揉裹条(将杀青适度的茶叶,用茶把在锅内顺斜锅自然旋转),动作由轻、慢逐步加重、加快,不时抖动挑散,反复进行。青叶进一步软绵卷缩,初步形成泡松条索,嫩茎折不断,然后用茶把尽快将茶叶全部扫入熟锅。生锅历时(7——10)min,茶叶含水率约55%左右。雨、露水鲜叶,火温提高(10——15)℃,勤翻多抖,嫩叶水分较多,火温稍高,动作宜轻。
 + 
 +  熟锅
 + 
 +  与生锅规格一致,与生锅并列排列,呈40°倾斜。在接纳生锅转来的茶叶后紧接操作。锅温(80——100)℃,开始仍用茶把操作,并以把尖先把茶团打散,然后以把尖团揉茶叶,继续“裹揉”,不时挑散,反复进行,约(3——4)min后,茶条进一步紧缩,茶把稍放平,进行“赶条”。待茶条稍紧直,互不相粘时,即用手“理条”(掌心向下,拇指与食指稍张开成“八”字形,其余三指与食指并拢,稍向内弯曲,成抓东西的虎口状。抓起锅中部分茶叶稍握紧,以抓满手心为宜。然后于锅心10cm高左右,手腕使劲,将手中部分茶叶从“虎口”甩出,撒开抛到茶锅上沿,茶条则顺斜锅自然滚回锅心),如此反复进行,逐渐形成紧细、圆直、光润的外形。全部过程的操作历时约(7——10)min,含水量30%左右时,立即清扫出锅,摊在簸箕上。
 + 
 +  初烘
 + 
 +  将熟锅陆续出来的4——5锅茶叶作为一烘,均匀摊开,厚度以2cm为宜,选用优质无烟木炭,烧着后用薄灰铺盖控制火温,火温宜(90——100)℃。根据火温大小,每(5——8)min轻轻翻动一次,经(20——25)min,待茶条定型,手抓茶条,稍感戳手,含水量为15%左右,即可下炕。
 + 
 +  摊凉
 + 
 +  初烘后的茶叶,置于室内及时摊凉在大簸箕内4h以上,厚度宜30cm左右,待复烘。
 + 
 +  复烘
 + 
 +  将摊凉后的茶叶再均匀摊在茶烘上(厚度以(4——5)cm为宜),轻轻于茶炕上(火温以(60——65)℃为宜),每烘摊叶量2.5kg左右,每隔10min左右轻翻拌一次。待茶条固定,用手揉茶叶即成粉末样,方可下炕,复烘30min左右,含水量控制在7%。
 + 
 +  毛茶整理
 + 
 +  复烘后的毛茶摊放在工作台上,将茶叶中的黄片、老枝梗及非茶类夹杂物剔出,然后进行分级。
 + 
 +  再复烘
 + 
 +  将茶叶进一步干燥,达到含水量6%以下。厚度宜(5——6)cm,温度60℃左右,每烘摊茶2.5kg左右,每隔10min左右手摸茶叶有热感即翻烘一次。经30min左右,待茶香显露,手捏成碎末即下烘。分级、分批摊放于大簸箕,适当摊凉后及时装进洁净专用的大茶桶密封,存放于干燥、低温、卫生的室内。
 + 
 +  机械加工
 + 
 +  筛分
 + 
 +  将采摘的鲜叶按不同的品种、不同等级、不同的采摘时间进行分类分等,剔除异物,分别摊放。
 + 
 +  摊放
 + 
 +  将筛选后的鲜叶,依次摊在室内通风、洁净的竹编簸箕篮上,厚度宜(5——10)cm,雨水叶或含为,摊放待青气散失。
 + 
 +  杀青
 + 
 +  机械杀青宜采用适制名优绿茶的滚筒杀青机,使用时,点燃炉火后即需开机启动,使转筒均匀受热,待筒内有少量火星跳动即可。开动输送带送叶,根据温度指示进行投叶,不同等级的鲜叶或含水量不同的鲜叶要求温度不一,进叶口温度宜控制在(120——130)℃,可通过杀青机输送带上的匀叶器来控制投叶量,从鲜叶投入至出叶约1.5——2min。杀青叶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杀青适度的标志是叶色暗绿,手捏叶质柔软,略有粘性,紧握成团,略有弹性,青气消失,略带茶香。
 + 
 +  揉捻
 + 
 +  机械揉捻宜使用适制名优绿茶的揉捻机,杀青叶适当摊凉,宜冷揉。投叶量视原料的嫩度及机型而定。揉捻时间高档茶控制在(10——15)min,中低档茶控制在(20——25)min。根据叶质老嫩适当加压,应达到揉捻叶表面粘有茶汁,用手握后有粘湿的感觉。
 + 
 +  解块
 + 
 +  机械解块宜使用适制名优绿茶的茶叶解块机,将揉捻成块的叶团解散。
 + 
 +  理条
 + 
 +  机械设备宜使用适制名优条形绿茶的理条机,理条时间不宜过长,温度控制在(90——100)℃,投叶量不宜过多,以投叶量(0.5——0.75)kg、时间为5min左右为宜。
 + 
 +  初烘
 + 
 +  机械设备宜使用适制名优绿茶的网带式或链板式连续烘干机,根据茶叶品质,初烘温度进风口宜控制在(120——130)℃,时间(10——15)min,含水量在(15——20)%为宜。
 + 
 +  摊凉
 + 
 +  将初烘后的茶叶,置于室内及时充分摊凉4h以上。
 + 
 +  复烘
 + 
 +  复烘仍在烘干机中进行,温度以(90——100)℃为宜,含水量在6%以下。

当前修订版本


  毛尖,属于绿茶中的一个品种。外形比较细直、圆润光滑,茶叶全身遍布着白毫,香气香远悠长,茶汤的味道十分的鲜浓甘爽独特,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碧绿,茶叶舒张开来,慢慢沉入杯底,茶叶片片匀整,柔嫩鲜绿光滑。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独特个性,其颜色鲜润、干净,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

  品种分类

  毛尖具体又分沩山毛尖,信阳毛尖(信阳毛尖,亦称"豫毛峰".因条索细圆,紧直有锋芒,又产于河南信阳,故取名"信阳毛尖",信阳毛尖是河南知名品牌),茅坪毛尖,都匀毛尖,黄山毛尖等。另有拥有悠久茶文化历史的产茶大县竹溪出产的竹溪毛尖,是湖北省茶文化的一大奇葩。

  都匀毛尖

  都匀毛尖主要产地在团山、哨脚、大槽一带,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6 C,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多毫米。加之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湿润,土质是酸性或微酸性,内含大量的铁质和磷酸盐适宜茶树的生长。

  都匀毛尖茶清明前后开采,与《都匀县志稿》所述“自清明至立秋并可采,谷雨前采者曰雨前,茶最佳、细者曰毛尖茶”是相吻合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 展,长度不超过2.0厘米。通常炒制500克高级毛尖茶约需5.3—5.6万个芽头。

  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省信阳市。该地区山势高峻,生态环境得天独厚:高档毛尖茶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主,中档茶以一芽二三叶为主。毛尖茶色泽嫩绿隐翠,香气清高带熟栗子香,滋味浓厚耐泡,叶底细嫩绿亮。

  信阳毛尖产区称鲜叶为茶草、茶青、青叶、生叶等。鲜叶质量优劣与成品茶质量关系密切,温湿度好的地区鲜叶生长好,制出毛尖茶外形油润发亮;温湿度差的生长也差,制成品有干枯感。采大与小也有差别,采早叶太嫩香味不足,产量少,厚老,茶叶粗老,香味低劣。

  白马毛尖

  白马毛尖产于雪峰山脉的白马山支脉,与云溪河畔的黄金井相汇,因此而得名。品质特点:其外形是,条索紧结壮实匀净稍弯曲,色泽翠绿光润,白毫显露。其内质是冲泡后,香高芬芳滋味鲜爽,汤色清彻明亮,叶底嫩绿均匀。1991年,被评为湖南省级名茶。

  圣地毛尖

  圣地毛尖,条索圆滑紧细,毫尖显露有光泽,汤色碧绿明亮,鲜嫩清香,滋味甘醇。是一种产于广西贵港大小平天山一带的圆条形炒青绿茶。采摘一芽一叶,经摊放、青锅、揉捻、烘干、筛选、复香制成。分特级、一至四级。

  沩山毛尖

  沩山毛尖,产于湖南省宁乡县水沩山的沩山乡。此茶类属于黄茶类。外形微卷成块状,色泽黄亮油润,白毫显露,汤色橙黄透亮,松烟香气芬芳浓郁,滋味醇甜爽口。叶底黄亮嫩匀。1988年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牌奖。

  功效作用

  毛尖茶的功效与作用归纳为:瘦身减肥、美白、抗衰老、强机体免疫、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改善消化不良、防癌、抗菌、防龋齿、清口臭、提神、明目、防紫外线、防皮肤病、抗辐射、护肤美容健体、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增强记忆力、去头屑和减少吸烟危害等等。

  常喝毛尖茶的功效能降低血压。是因为信阳毛尖茶叶内含的咖啡碱和儿茶素能促使人体血管壁松弛,并能增血管有效直径,使血管壁保持一定弹性,消除脉管痉挛。

  毛尖的减肥功效是毛尖中具有嘌呤碱、腺嘌呤等生物碱,这些生物碱可与磷酸、戊糖等物质形成核甘酸,核甘酸类物中的ATP、GTP等化合物对脂类物质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对含氮化合物具有极妙的分解、转化作用,使其分解转化成可溶性吸收物质,从而达到消脂作用。

  由于GAT有抑制黄曲霉素、苯并吡等致癌物质的突变作用,故有抑制肿瘤转移的效应;毛尖茶叶中含有大量EGCG,它能有效地抑制人体中促瘤剂活性,可有效地防癌细胞的生成;因此毛尖具有抗癌的作用。

  毛尖茶叶中的儿茶素类物质,对人体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总类脂和甘油三酸脂含量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常饮毛尖的人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比不饮茶的人要低三分之一左右。

  加工工序

  手工制作

  筛分

  将采摘的鲜叶按不同品种的鲜叶、晴天叶与雨水叶、上午采和下午采的鲜叶分别用网眼竹编筛子进行分级,剔出碎叶及其他异物,分别盛放。

  摊放

  将筛分后的鲜叶,室内通风、洁净的竹编簸箕厚度宜(5——10)cm,雨水叶或含水量高的鲜叶宜薄摊,晴天叶或中午、下午采用的鲜叶宜厚摊,每隔1h左右轻翻一次,室内温度在25℃以下,防太阳光照射。摊放时间根据鲜叶级别控制在(2——6)h为宜,待青气散失.

  生锅

  采用炒茶专用铁锅,锅口面直径84cm(事先磨洗光滑无锈),生锅呈35°左右倾斜,锅台前方高40cm左右,便于操作,后壁高1m以上,与墙贴合。生锅用干木柴作燃料,锅温宜(140——160)℃,每锅投鲜叶量500g左右,以手掌心试探锅温,掌心距锅心(3——5)cm,有烫手感即投鲜叶,用茶把(细软竹枝扎成的圆帚)稍快反复挑翻青叶,经(3——4)min,待青叶软绵后,用茶把尖收拢青叶,在锅中转圈轻揉裹条(将杀青适度的茶叶,用茶把在锅内顺斜锅自然旋转),动作由轻、慢逐步加重、加快,不时抖动挑散,反复进行。青叶进一步软绵卷缩,初步形成泡松条索,嫩茎折不断,然后用茶把尽快将茶叶全部扫入熟锅。生锅历时(7——10)min,茶叶含水率约55%左右。雨、露水鲜叶,火温提高(10——15)℃,勤翻多抖,嫩叶水分较多,火温稍高,动作宜轻。

  熟锅

  与生锅规格一致,与生锅并列排列,呈40°倾斜。在接纳生锅转来的茶叶后紧接操作。锅温(80——100)℃,开始仍用茶把操作,并以把尖先把茶团打散,然后以把尖团揉茶叶,继续“裹揉”,不时挑散,反复进行,约(3——4)min后,茶条进一步紧缩,茶把稍放平,进行“赶条”。待茶条稍紧直,互不相粘时,即用手“理条”(掌心向下,拇指与食指稍张开成“八”字形,其余三指与食指并拢,稍向内弯曲,成抓东西的虎口状。抓起锅中部分茶叶稍握紧,以抓满手心为宜。然后于锅心10cm高左右,手腕使劲,将手中部分茶叶从“虎口”甩出,撒开抛到茶锅上沿,茶条则顺斜锅自然滚回锅心),如此反复进行,逐渐形成紧细、圆直、光润的外形。全部过程的操作历时约(7——10)min,含水量30%左右时,立即清扫出锅,摊在簸箕上。

  初烘

  将熟锅陆续出来的4——5锅茶叶作为一烘,均匀摊开,厚度以2cm为宜,选用优质无烟木炭,烧着后用薄灰铺盖控制火温,火温宜(90——100)℃。根据火温大小,每(5——8)min轻轻翻动一次,经(20——25)min,待茶条定型,手抓茶条,稍感戳手,含水量为15%左右,即可下炕。

  摊凉

  初烘后的茶叶,置于室内及时摊凉在大簸箕内4h以上,厚度宜30cm左右,待复烘。

  复烘

  将摊凉后的茶叶再均匀摊在茶烘上(厚度以(4——5)cm为宜),轻轻于茶炕上(火温以(60——65)℃为宜),每烘摊叶量2.5kg左右,每隔10min左右轻翻拌一次。待茶条固定,用手揉茶叶即成粉末样,方可下炕,复烘30min左右,含水量控制在7%。

  毛茶整理

  复烘后的毛茶摊放在工作台上,将茶叶中的黄片、老枝梗及非茶类夹杂物剔出,然后进行分级。

  再复烘

  将茶叶进一步干燥,达到含水量6%以下。厚度宜(5——6)cm,温度60℃左右,每烘摊茶2.5kg左右,每隔10min左右手摸茶叶有热感即翻烘一次。经30min左右,待茶香显露,手捏成碎末即下烘。分级、分批摊放于大簸箕,适当摊凉后及时装进洁净专用的大茶桶密封,存放于干燥、低温、卫生的室内。

  机械加工

  筛分

  将采摘的鲜叶按不同的品种、不同等级、不同的采摘时间进行分类分等,剔除异物,分别摊放。

  摊放

  将筛选后的鲜叶,依次摊在室内通风、洁净的竹编簸箕篮上,厚度宜(5——10)cm,雨水叶或含为,摊放待青气散失。

  杀青

  机械杀青宜采用适制名优绿茶的滚筒杀青机,使用时,点燃炉火后即需开机启动,使转筒均匀受热,待筒内有少量火星跳动即可。开动输送带送叶,根据温度指示进行投叶,不同等级的鲜叶或含水量不同的鲜叶要求温度不一,进叶口温度宜控制在(120——130)℃,可通过杀青机输送带上的匀叶器来控制投叶量,从鲜叶投入至出叶约1.5——2min。杀青叶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杀青适度的标志是叶色暗绿,手捏叶质柔软,略有粘性,紧握成团,略有弹性,青气消失,略带茶香。

  揉捻

  机械揉捻宜使用适制名优绿茶的揉捻机,杀青叶适当摊凉,宜冷揉。投叶量视原料的嫩度及机型而定。揉捻时间高档茶控制在(10——15)min,中低档茶控制在(20——25)min。根据叶质老嫩适当加压,应达到揉捻叶表面粘有茶汁,用手握后有粘湿的感觉。

  解块

  机械解块宜使用适制名优绿茶的茶叶解块机,将揉捻成块的叶团解散。

  理条

  机械设备宜使用适制名优条形绿茶的理条机,理条时间不宜过长,温度控制在(90——100)℃,投叶量不宜过多,以投叶量(0.5——0.75)kg、时间为5min左右为宜。

  初烘

  机械设备宜使用适制名优绿茶的网带式或链板式连续烘干机,根据茶叶品质,初烘温度进风口宜控制在(120——130)℃,时间(10——15)min,含水量在(15——20)%为宜。

  摊凉

  将初烘后的茶叶,置于室内及时充分摊凉4h以上。

  复烘

  复烘仍在烘干机中进行,温度以(90——100)℃为宜,含水量在6%以下。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