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襟毛瓢虫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08:00 2010年4月22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Foodbk (Talk | 贡献) ←上一个 |
当前修订版本 (08:00 2010年4月22日)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
||
第13行: | 第13行: | ||
<br>'''功能类别:''' 捕食性天敌 | <br>'''功能类别:''' 捕食性天敌 | ||
- | <br>'''寄主昆虫:''' 棉蚜、[[蚜虫]]、[[叶螨]] | + | <br>'''寄主昆虫:''' 棉蚜、[[蚜虫]]、叶螨 |
<br>'''寄主危害作物:''' [[棉花]] | <br>'''寄主危害作物:''' [[棉花]] |
当前修订版本
名称: 黑襟毛瓢虫
拉丁名: Scymnus (Neopullus) hoffmanni Weise
纲: 昆虫纲
目: 鞘翅目
科: 瓢虫科
功能类别: 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 棉蚜、蚜虫、叶螨
寄主危害作物: 棉花
分布: 湖北、上海、江苏、福建、河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江西、安徽、四川、广西、河北,台湾,香港,云南; 日本,朝鲜。
简述: 常见而体色多变的种类。栖息在农田(包括水稻田)、果树、杂草等,取食多种蚜虫,包括棉蚜、大豆蚜、桃蚜等。初龄至四龄幼虫披蜡很薄,但化蛹前很厚,棉絮状,不呈条状。瓢虫幼虫表面的蜡丝具有多种防御作用,如紫外线、天敌等。不少捕食性天敌对蜡丝退避三舍。天敌的触角及口器碰到蜡后,严重影响它们的对外信号接收系统,从而化大量的时间进行清洁。但对于寄生性天敌就没有这个问题,可容易地把产卵管插入瓢虫幼虫体内并产卵。
形态特征:
雌虫:体长1.90-2.20毫米,宽1.40-1.50毫米,长椭圆形,弧形拱起.背面密生黄色细毛。头部、触角、口器均为红褐至黄褐色。前胸背板暗红褐色,中部有1大型黑斑,小盾片黑色。鞘翅基色为红褐色,由食基部小盾片的两侧沿鞘翅缝形成1个基部宽阔、末端收窄的黑色斑。色斑常变异,一般分浅色和深色两种类型。浅色类型背面基色为红褐色,前胸背板基部在小盾片之前有1个三角形的黑斑,小盾片黑色,鞘翅基缘、小盾片两侧至翅缝的5/6处形成狭长的三角形黑斑。深色类型前胸背板黑斑扩大,仅两前角保留暗红褐色的部分,鞘翅基缘、两侧缘及鞘翅缝的两侧黑色,仅在每一鞘翅的中部、自肩胛之后延至鞘翅末端保留暗红色的部分。腹面中部黑色至黑褐色,腹部末端3节常为红褐色。足红褐色至黄褐色。第五腹板长而宽,后缘弧形凸出,腹末略呈尖形。前胸腹板中隆区的长度相当于基部宽度的2倍。后基线的后缘接近第一腹板的后缘。
雄虫:触角末端较雌虫膨大,第五腹板较雌虫狭,后缘齐平,腹末平钝。在弯管末端膨大部分中问有一丝状突起向外侧伸出.阳茎侧叶鞘稍短于中叶。
卵:长0.51毫米;宽0.24毫米左右。初产时淡黄色,近孵化时深绿色。产在叶后背面或叶脉分叉处。
幼虫:老熟幼虫体被白色蜡粉。溶去蜡粉后,体长约3毫米,红褐色,纺锤形。蜕裂浅不明显。触角3节。体壁突起呈毛疣状,不发达。前胸前缘两侧各具3个突起,近中部各有2个突起。中、后胸及腹部第1一8节左右两侧各具3个突起,分别位于背线部、背侧线部和侧线部。
蛹:幼虫老熟后,尾端粘附在叶后背面,从身体前半部背中线裂开,露出黑色蛹体。蛹体末端数节,仍留在蜕掉的皮壳中。
习性特性:
(1)历期:温度对黑襟毛瓢虫发育所期有较大影响(表68)。幼虫期的拐点温度是34℃。卵期和蛹期为36℃。
(2)幼虫存活率:幼虫存活车的大小与温度有一定关系,即随着温度有一个缓慢升高的过程,24.30℃时存活辜最高,然后逐渐下降;38℃时其存活率仅为23.80%。
(3)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周丽丽对黑襟毛瓢虫卵期、幼虫期、蛹期及整个世代的不同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做了相关测定,并建立了直线回归式(r=c+KV)得出各个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卵期11.13℃和52.30日度。幼虫期8.85℃和99.10日度;蛹期12.54℃和46日度;整个世代10.22℃和20Z.80日度。
由此确定了黑襟毛瓢虫的卵期、幼虫期、螭期和全世代温度与发育速度的关系式为:卵期r=11.1341+52.30V;幼虫期T=8.9504+99.10V;蛹期r=12.5369+46V;世代历期T=10.2194+202.80V。
(4)年生活史:黑襟毛瓢虫在湖北省以成虫于11月中、下旬在杂草、树缝、墙缝处越冬。越冬成虫于翌年3月间开始活动,4月间在木槿、苕子、蚕豆田产卵繁殖。这时有一部分成虫迁入棉田,第一代卵和成虫盛期分别在4月中、下旬和5月下旬;第二代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6月下旬:第三代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和7月中旬;第四代在7月中、下旬或8月上、中旬。8月中旬以后数量显著下降,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只见到少数第五代卵和幼虫。全年发生5-6代。
(5)繁殖与寿命:羽化后1-2天内即可交配,交配时间最长达4小时以上,一生可有多次交配习性,交配1次可终生产受精卵。卵散产或成小块聚集。卵多产于蚜虫尸体、蚜虫蜕皮壳下及棉叶背或缝隙处。
成虫寿命的长短与温度关系密切,在20℃左右时,寿命可达60天左右,当温度超过20℃寿命就逐渐缩短。
雌虫产卵期在不同温度下有很大差异,在26℃左右的条件下,产卵期最长,平均40天左右,低于或高于此温度。产卵期就缩短。赵鼎新的试验,证明黑襟毛瓢虫在22℃时虽然寿命与产卵期较长,但产卵分散,产卵量不高;而在26℃与30℃下,成虫寿命与产卵期均有大幅度降低,但由于产卵集中,每日卵量较高,因此总的产卵量还是相差不远。
成虫产卵量的多少与多种因素有关。赵鼎新研究了黑襟毛瓢虫幼虫食量、初羽化时成虫体重及在这十食量与体重下成虫一生的产卵总量的关系中得知.成虫重量与产卵量的关系要比食蚜量与产卵量的关系显得更直接(表69)。
实验还证明,幼虫阶段的食蚜量及成虫期每日食蚜量对黑襟毛瓢虫成虫一生的总卵量有较大的影响,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前者的影响大于后者,而对卵重和孵化率没有显著的影响。
(6)捕食:赵鼎新作了黑襟毛瓢虫对棉蚜捕食功能实验,结果证明了棉蚜密度与捕食量之间呈明显的负密度制约关系,因此,黑襟毛瓢虫对棉蚜的功能反应属H011ing一Ⅱ型。
根据年龄结构对功能反应的影响的计算得知,在幼虫期随着黑襟毛瓢虫龄期的上升,其功能搜索率上升,同时处理的时间下降;而在黑襟毛瓢虫的某一龄期内.随着棉蚜个体的增大,成功搜索率下降,而处理时间上升。成虫的处理时间较四龄幼虫时大,而成功搜索率反而小,这是因为黑襟毛瓢虫幼虫在刚进入四龄时有一个暴食阶段所致。棉蚜的年龄结构不会成为黑襟毛瓢虫幼虫发育的限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