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铝酸钠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06:08 2011年5月6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Foodbk (Talk | 贡献) ←上一个 |
当前修订版本 (06:07 2011年8月19日)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
||
(3 intermediate revisions not shown.) | |||
第10行: | 第10行: | ||
详情: 化学成分:Na2O: Al2O3:SiO2=1:1:13.2 | 详情: 化学成分:Na2O: Al2O3:SiO2=1:1:13.2 | ||
- | 理化性质:白色无定形细粉或粉末。无臭,无味,相对密度2.6,熔点1000~1100℃。不溶于[[水]]、[[乙醇]]或其他有机溶剂。在80~100℃时部分溶于强酸或强碱溶液。用无[[二氧化碳]]水制成浆液(20 g/100 mL)的pH值为6.5~10.5。 | + | 理化性质:白色无定形细粉或粉末。无臭,无味,相对密度2.6,熔点1000~1100℃。不溶于[[水]]、[[乙醇]]或其他有机溶剂。在80~100℃时部分溶于强酸或强碱[[溶液]]。用无[[二氧化碳]]水制成浆液(20 g/100 mL)的pH值为6.5~10.5。 |
来源与制法: 由火山熔岩与[[氢氧化钠]]等制得。 | 来源与制法: 由火山熔岩与[[氢氧化钠]]等制得。 | ||
毒理学依据: | 毒理学依据: | ||
- | ①ADI: 无限制性规定(FAO/WHO,1994)。 | + | ①ADI: 无限制性[[规定]](FAO/WHO,1994)。 |
②GRAS:FDA-21CFR 182.2727。 | ②GRAS:FDA-21CFR 182.2727。 | ||
- | 质量要求:质量标准(GB1899―1994) | + | 质量要求:[[质量]]标准(GB1899―1994) |
含量(干燥后)(以Na2O计)/% 66.0~76.0 | 含量(干燥后)(以Na2O计)/% 66.0~76.0 | ||
第40行: | 第40行: | ||
鉴定方法: | 鉴定方法: | ||
- | ①溶解度:本品不溶于水和乙醇。 | + | ①溶解度:本品不溶于水和[[乙醇]]。 |
②硅盐反应:取0.5g本品与2.5g碳酸钾混合,在铂坩埚内加热熔融,经冷却后加入10 mL盐酸并在水浴上加热1~2min。加入 | ②硅盐反应:取0.5g本品与2.5g碳酸钾混合,在铂坩埚内加热熔融,经冷却后加入10 mL盐酸并在水浴上加热1~2min。加入 | ||
20 mL蒸馏水煮沸,用定量滤纸过滤。将凝胶状残留物移到白金皿上,小心滴加氢氟酸,残留物即可溶解。 | 20 mL蒸馏水煮沸,用定量滤纸过滤。将凝胶状残留物移到白金皿上,小心滴加氢氟酸,残留物即可溶解。 |
当前修订版本
中文名称: 硅铝酸钠
英文名称: Sodium aluminium silicate
别名: 铝硅酸钠
详情: 化学成分:Na2O: Al2O3:SiO2=1:1:13.2
理化性质:白色无定形细粉或粉末。无臭,无味,相对密度2.6,熔点1000~1100℃。不溶于水、乙醇或其他有机溶剂。在80~100℃时部分溶于强酸或强碱溶液。用无二氧化碳水制成浆液(20 g/100 mL)的pH值为6.5~10.5。 来源与制法: 由火山熔岩与氢氧化钠等制得。
毒理学依据:
①ADI: 无限制性规定(FAO/WHO,1994)。
②GRAS:FDA-21CFR 182.2727。
质量要求:质量标准(GB1899―1994)
含量(干燥后)(以Na2O计)/% 66.0~76.0
(以Al2O3计)/% 9.0~13.0
(以SiO2计)/% 4.0~7.0
干燥失重(105℃,2h)/% ≤ 8.0
灼烧失重/% 8.0~11.0
重金属(以Pb计)/% ≤ 0.001
砷(以As计)/% ≤ 0.0003
用途与注意事项: 抗结剂。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中规定:可用于植脂性粉末,最大用量为 5.0g/kg;FAO/WHO规定:用于可可粉、奶粉、糖粉、食盐、面粉等最高用量限为10 g/kg。
鉴定方法:
①溶解度:本品不溶于水和乙醇。
②硅盐反应:取0.5g本品与2.5g碳酸钾混合,在铂坩埚内加热熔融,经冷却后加入10 mL盐酸并在水浴上加热1~2min。加入 20 mL蒸馏水煮沸,用定量滤纸过滤。将凝胶状残留物移到白金皿上,小心滴加氢氟酸,残留物即可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