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伟祥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16:51 2010年11月20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Foodbk (Talk | 贡献) ←上一个 |
当前修订版本 (06:09 2011年5月12日)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其它) |
||
(4 intermediate revisions not shown.) | |||
第1行: | 第1行: | ||
- | <!--请按照以下格式填写,注意只在等号(=)后填写内容,并预览、保存,不要任意修改格式、删除符号--> | + | ==个人简介== |
- | {{公司介绍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下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 + | |
- | |介绍 =平阳县创想工艺品厂是一家专业生产高品质包装盒的著名制造商,产品广泛应用于参茸类、首饰类、[[酒类]]、[[茶叶]]类、礼品类的包装。本厂从初期的手工到现在的半[[自动]]化生产,都有一整套完善统一的作业品管流程保证,严谨的[[科学]][[管理]]确保了所有产品的完美品质。本厂从设计、加工、质检、包装,品质和服务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 + | |
- | |主营产品或服务= 木盒;塑料盒;纸盒; | + | |
- | |主营行业 = 竹、木盒 礼品盒 首饰包装 茶叶包装 酒类包装 其他标签、标牌 | + | |
- | |企业类型 =个体经营 | + | |
- | |经营模式 =生产加工 | + | |
- | |注册资本 = 无需验资 | + | |
- | |公司注册地 = 中国 浙江 温州 | + | |
- | |员工人数 = 51 - 100 人 | + | |
- | |公司成立时间 = 2009 年 | + | |
- |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叶银翠 | + | |
- | |主要客户 = | + | |
- | |年营业额 =人民币 700 万元/年 - 1000 万元/年 | + | |
- | |主要经营地点 =温州市平阳县昆阳镇白洋工业区(啤酒厂后) | + | |
- | |主要市场 =大陆 北美 | + | |
- | |经营品牌 =<p>创想</p> | + | |
- | |管理体系认证 = | + | |
- | |公司主页 =http://www.pychuangxiang.cn | + | |
- | }}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上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 + | [[Image:xwx.jpg]] |
- | {{公司联系方式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下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 + | |
- | |电话 = 86 0577 63193933 | + | 萧伟祥,1934年12月16日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市。茶叶生物化学专家。长期从事高等茶学教育与科研,培养了大批茶叶人才。对茶[[儿茶素]][[生物]]合成、制茶发酵机制、茶色素的形成与应用,以及茶多酚生产新工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显著成果。 |
- | |移动电话 = 13587998807 | + | |
- | |传真 = 86 0577 63193933 | + | ==科研成果== |
- | |地址 = 中国 浙江 平阳县 温州市平阳县昆阳镇白洋工业区(啤酒厂旁) | + | 茶儿茶素是茶叶中最为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之一。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在茶树生理生化上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茶叶产量与质量也有重要作用。1963年,萧伟祥开始了茶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他用真空渗透法将乙酰辅酶A、醋酸盐、酚类化合物和ATP等渗入茶树新梢,然后监测茶树新梢中儿茶素的形成转化动态,探讨合成茶儿茶素的先质。当时,国外库尔萨诺夫(Kypcaнoв)等也在论证已糖由环己六醇形成均苯三酚的试验,20 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如阮宇成,萧伟祥等)对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与国外学者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20世纪70年代初,扎普罗米托夫(3anpoмetob)等研究了茶叶中莽草酸途径形成苯丙酸盐与醋酸盐结合形成儿茶素,证实儿茶素结构中B环与C2、C3、C4来自苯丙酸盐,A环来自3个醋酸分子。20世纪80年代中期萧伟祥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合作,使14CO2进行光合同化作用形成14C-儿茶素,再将14C-儿茶素渗入茶树新梢,研究儿茶素在茶树体内分解代谢作用。1992~1995年萧伟祥又主持了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茶儿茶素生物合成与代谢的研究”,对莽草酸途径形成苯丙酸盐,尤其是苯丙酸盐与醋酸盐结合形成黄酮类化合物的系统中有关酶系及其调控因子进行了测定,重点对苯丙氨酸解氨酶,查耳酮/黄烷酮合成酶、异构酶和氧化酶等的提取、分离和活性测定,取得一些进展。他的研究成果《光对茶树儿茶素代谢的影响》的论文发表在《应用生态学报》上(1995,6(2):220~222)。 |
- | |邮编 =325400 | + | |
- | }}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上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 + | 提出制茶[[发酵]]生化机制的理论 |
- | {{公司工商注册信息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下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 + | |
- | |公司名称 = 平阳县创想工艺品厂 | + | 制茶发酵原理是制茶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也是茶叶加工工艺的理论基础,19世纪末便有人开始了制茶发酵的研究,但至今仍是一个争论已久又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萧伟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制茶发酵生化机制的研究。他一方面对红茶制造中的重要物质变化及其催化酶系与调控因子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对制茶发酵中红茶品质的形成,色香味的化学组成等进行了研究。为此,他进行了大量体外模拟发酵试验和茶叶匀浆悬浮发酵试验,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制茶发酵生化机制理论,指出:制茶发酵称其为发酵是不确切的,其主体生化变化是儿茶素的酶促氧化聚合缩合反应和与儿茶素邻醌相偶联的次生氧化作用,和与此同时发生的随伴反应等。这些生化变化是形成茶叶品质的基础,制茶发酵需要氧气供给,确切地说需要溶解氧的供给,缺氧不能进行发酵,供氧量大小与儿茶素氧化及其产物组成密切相关。他对“茶叶发酵是基质(糖类)的无氧生物氧化,具有一般发酵共性,即基质经酵解并发酵过程生成挥发性物质”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 萧伟祥将提出的制茶发酵生化机制理论写成论文,连续发表在《茶叶科学》与《福建茶叶》期刊上,引起了茶叶界的重视。1990 年安徽省教委组织国内专家进行鉴定,被认为:“实验设计合理,方法可靠,立论有据,达到国内外制茶发酵生化机制研究的先进水平,丰富了制茶发酵理论内容,将对茶叶加工产生深远影响”。1990年,该成果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成果证书。 |
- | |注册号 =330326603016888 | + | |
- | |注册地址 =中国浙江温州平阳县郑楼镇光山村 | + | ==其它== |
- | |法定代表人 =叶银翠 | + | 萧伟祥于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经批准任安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
- | |注册资本 =无需验资 | + | [[Category:专家]] |
- | |企业类型 = 个体经营 | + | |
- | |成立日期 = 2009年04月08日 | + | |
- | |营业期限 = 2009-04-08 至 2013-04-07 | + | |
- | |经营范围 =一般经营项目:工艺品加工(法律、法规禁止的不得经营,应经审批的未获审批前不得经营) | + | |
- | |登记机关 = 平阳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 + | |
- | |年检时间 = | + | |
- | }}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只在上面等号(=)后填写相关信息--> | + | |
- | ==分类== | + | |
- | [[Category:个体经营]] [[Category:生产加工]] [[Category:中国]] [[Category:浙江]] [[Category:温州]] | + |
当前修订版本
[编辑] 个人简介
萧伟祥,1934年12月16日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市。茶叶生物化学专家。长期从事高等茶学教育与科研,培养了大批茶叶人才。对茶儿茶素生物合成、制茶发酵机制、茶色素的形成与应用,以及茶多酚生产新工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显著成果。
[编辑] 科研成果
茶儿茶素是茶叶中最为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之一。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在茶树生理生化上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茶叶产量与质量也有重要作用。1963年,萧伟祥开始了茶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他用真空渗透法将乙酰辅酶A、醋酸盐、酚类化合物和ATP等渗入茶树新梢,然后监测茶树新梢中儿茶素的形成转化动态,探讨合成茶儿茶素的先质。当时,国外库尔萨诺夫(Kypcaнoв)等也在论证已糖由环己六醇形成均苯三酚的试验,20 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如阮宇成,萧伟祥等)对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与国外学者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20世纪70年代初,扎普罗米托夫(3anpoмetob)等研究了茶叶中莽草酸途径形成苯丙酸盐与醋酸盐结合形成儿茶素,证实儿茶素结构中B环与C2、C3、C4来自苯丙酸盐,A环来自3个醋酸分子。20世纪80年代中期萧伟祥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合作,使14CO2进行光合同化作用形成14C-儿茶素,再将14C-儿茶素渗入茶树新梢,研究儿茶素在茶树体内分解代谢作用。1992~1995年萧伟祥又主持了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茶儿茶素生物合成与代谢的研究”,对莽草酸途径形成苯丙酸盐,尤其是苯丙酸盐与醋酸盐结合形成黄酮类化合物的系统中有关酶系及其调控因子进行了测定,重点对苯丙氨酸解氨酶,查耳酮/黄烷酮合成酶、异构酶和氧化酶等的提取、分离和活性测定,取得一些进展。他的研究成果《光对茶树儿茶素代谢的影响》的论文发表在《应用生态学报》上(1995,6(2):220~222)。
提出制茶发酵生化机制的理论
制茶发酵原理是制茶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也是茶叶加工工艺的理论基础,19世纪末便有人开始了制茶发酵的研究,但至今仍是一个争论已久又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萧伟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制茶发酵生化机制的研究。他一方面对红茶制造中的重要物质变化及其催化酶系与调控因子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对制茶发酵中红茶品质的形成,色香味的化学组成等进行了研究。为此,他进行了大量体外模拟发酵试验和茶叶匀浆悬浮发酵试验,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制茶发酵生化机制理论,指出:制茶发酵称其为发酵是不确切的,其主体生化变化是儿茶素的酶促氧化聚合缩合反应和与儿茶素邻醌相偶联的次生氧化作用,和与此同时发生的随伴反应等。这些生化变化是形成茶叶品质的基础,制茶发酵需要氧气供给,确切地说需要溶解氧的供给,缺氧不能进行发酵,供氧量大小与儿茶素氧化及其产物组成密切相关。他对“茶叶发酵是基质(糖类)的无氧生物氧化,具有一般发酵共性,即基质经酵解并发酵过程生成挥发性物质”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 萧伟祥将提出的制茶发酵生化机制理论写成论文,连续发表在《茶叶科学》与《福建茶叶》期刊上,引起了茶叶界的重视。1990 年安徽省教委组织国内专家进行鉴定,被认为:“实验设计合理,方法可靠,立论有据,达到国内外制茶发酵生化机制研究的先进水平,丰富了制茶发酵理论内容,将对茶叶加工产生深远影响”。1990年,该成果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成果证书。
[编辑] 其它
萧伟祥于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经批准任安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