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甜味添加剂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06:24 2010年9月26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Foodbk (Talk | 贡献) (→理化性质) ←上一个 |
06:24 2010年9月26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使用状况) 下一个→ |
||
第8行: | 第8行: | ||
==使用状况== | ==使用状况== | ||
- | {{{4}}} | + | 阿斯巴甜的化学名称为天门冬酰苯丙胺酸甲酯。它于1965年被发现,比蔗糖甜约200倍,但所含热量较少,因此常被一些无糖食品用作添加剂。目前,全球有近100个国家批准阿斯巴甜作为食品添加剂。 |
+ | |||
+ | 安赛蜜的化学名称为乙酰磺胺酸钾。它于1967年被发现,甜味与阿斯巴甜相近,同样含很少的热量。安赛蜜的一个特点是与其他甜味剂混用时有增强甜味的效果,因此常与阿斯巴甜混用。目前世界主要食品安全机构也都批准安赛蜜作为食品添加剂。 | ||
+ | |||
+ | 甜蜜素的化学名称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它于1937年被发现,其甜度为蔗糖的30至50倍。甜蜜素略有“后苦味”,但比糖精的苦味稍轻。目前许多国家也批准甜蜜素作为食品添加剂。 | ||
+ | |||
+ | [[糖精]]是人们比较熟悉的甜味剂,它的化学名称为邻苯甲酰磺酰亚胺,发现于1878年。糖精的甜度可达蔗糖的500倍,但有较强的后苦味。由于长期以来的健康问题争议,它是目前受到较多限制的甜味剂之一。 | ||
==其他== | ==其他== |
06:24 2010年9月26日的修订版本
定义
食品中的甜味不仅源于蔗糖等天然甜味物质,还来源于添加的多种人工合成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甜蜜素和糖精等。
概述
理化性质
使用状况
阿斯巴甜的化学名称为天门冬酰苯丙胺酸甲酯。它于1965年被发现,比蔗糖甜约200倍,但所含热量较少,因此常被一些无糖食品用作添加剂。目前,全球有近100个国家批准阿斯巴甜作为食品添加剂。
安赛蜜的化学名称为乙酰磺胺酸钾。它于1967年被发现,甜味与阿斯巴甜相近,同样含很少的热量。安赛蜜的一个特点是与其他甜味剂混用时有增强甜味的效果,因此常与阿斯巴甜混用。目前世界主要食品安全机构也都批准安赛蜜作为食品添加剂。
甜蜜素的化学名称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它于1937年被发现,其甜度为蔗糖的30至50倍。甜蜜素略有“后苦味”,但比糖精的苦味稍轻。目前许多国家也批准甜蜜素作为食品添加剂。
糖精是人们比较熟悉的甜味剂,它的化学名称为邻苯甲酰磺酰亚胺,发现于1878年。糖精的甜度可达蔗糖的500倍,但有较强的后苦味。由于长期以来的健康问题争议,它是目前受到较多限制的甜味剂之一。
其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