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单季晚粳稻已成为杭嘉湖地区种植面积最大一季粮食作物,但因栽培技术一直沿用连作晚稻的配套技术,产量不高不稳;在品种类型上一直选用单季稻与连作晚稻兼用型品种,生育期偏短,增产潜力小;同时还存在求产量而忽视品质的问题,可见,提高单季晚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有利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种粮效益。
1、选用良种 杭嘉湖地区水稻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品种类型上既有中熟,也有早中熟及特早熟。这些不同熟期的品种,均可作单季稻栽培,但要根据不同前茬合理选用。对大小麦、油菜及冬闲田茬口单季稻,应选中迟熟的优质晚粳(杂粳),如“秀水110”、“8优161”等。浙北地区5—10月温光资源丰富,常年积温、太阳辐射能、日照,大致分别占全年75.0%、60.0%、 58.0%。由于该类品种感光性强,适合早栽,增产潜力大。移栽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西瓜、大棚蔬菜等茬口的假单季稻,应根据移栽期先后选用优质的感温性稍强的早中熟、感温强的早熟晚粳品种或特早熟晚粳为好,如“秀水42”及“秀水52”、“秀水59”、“丙94—54”等。不同温光特性品种的合理搭配,有利于全年粮经双丰收,提高农田种植效益。 就主栽品种趋势而言,据近3年试种与试验分析,1998年育成的“秀水110”有望成为新一代当家品种。该品种既保持半矮生型矮秆包茎、根系发达、后期转色佳的优良性状,又集密穗型、穗大粒多的丰产特性,具形态类型创新,将推动我省单季晚稻从中、高秆转为矮秆的重大变革。2001年在浙江、上海等地推广面积超过200万亩,还有继续扩大趋势。
2、培肥地力 土壤肥力对产量贡献大。据本院试验对比, 2001年高产试验田亩产625.0kg,品种与栽培措施相同的空白区,一般亩产在450.0kg以上,地力贡献率达72.0%以上,且表现结实率高,籽粒饱满,出米率和整精米率高,故培肥地力是优质高产基础。要维护地力贡献率,须实行水旱和不同夏种方式轮作,避免经济作物、春花作物连作带来土壤障碍因子和作物生理为害因子发生而影响经济效益。但维护地力较高贡献率的关键是要投入一定的有机肥。在目前耕作制度下,逐年投入1000kg有机肥,可维护地力平衡与更新,并可持续稳定较高的地力贡献率。 因土耕作是改善土壤肥、水、热性状促早发的有效措施。对春花田要开畦后晒白4—5天,然后整平耙细种植。对冬闲田实行冬天深耕,防止板田过冬,有利于土壤养分释放,减轻杂草与病虫为害,同时土壤分化好,春耕花工少,提高耕作质量。
3、改善栽培技术 单季稻营养生长期长,栽培技术上应围绕促分蘖并利用更多的分蘖成穗。同时个体要生长粗壮,根系发达,穗型增大,谷草比提高,实现优质高产。 (1)早栽稀植 适宜移栽期与品种的温光特性有关。中迟熟晚粳“秀水110”的最佳移栽期在6月15日前后,随移栽期推迟产量相应递减。熟期相仿的杂粳稻,如“8优161”、“寒优湘晴”等品种,感光性强,更适合早栽。早栽可提高结实率与千粒重,是杂交晚粳高产优质的有效措施。杂粳稻的最佳移栽期在6月 10日前后。感温性偏强的中熟、早熟与特早熟晚粳稻品种,其最佳移栽期则分别在6月下旬、7月上旬与中旬。早栽分蘖期长、分蘖多,要放宽行株距实行稀植,防止过早封行。据历年来不同移栽期密度试验,单季稻每亩适宜种植密度范围在1.2—2.0万丛。 (2)壮秧单本插 水稻个体生长势强弱起点在秧苗素质,稀播和足肥是培育壮秧关键。秧田每亩播种量15~20kS。秧田要施一定有机肥料,追肥要足肥促蘖,培育成单株带蘖多、发根力强的粗壮秧。采用旱育比水育秧苗素质更佳。 壮秧茎叶比大、活力强,移栽大田后分蘖势旺,成穗率高;后期单株绿叶多,叶面积系数大,灌浆结实期物质积累高,转化优势强,从而增大穗型与粒重,提高谷草比而获得增产。据常规稻不同本数试验,单本插可比3、4本插获得显著、极显著增产。同时表现抗倒伏性强,高产稳产性好。因此培育壮秧实行单本栽培是发挥单季稻高产潜力的有效措施。常规稻与杂交稻一样都可实行单本栽培。 (3)改革施肥技术 在施用一定有机肥与磷钾肥的条件下,适宜氮肥用量常规稻与杂交稻有较大不同。氮肥(尿素)用量常规稻“秀水110”、“秀水63”等品种,每亩25~30kg,杂交稻“闵优128”、“8优 161”等品种则在15—25kg。氮肥施用技术应改变目前生产上所采取施足基面肥、早施分蘖肥、重施长粗肥、穗肥只施一次的方法,提倡中期不施长粗肥,改施2次穗肥。一般2次穗肥用量可占氮肥用量的40—50%。据观察,这种施肥方法可降低最高苗,提高中后期群体质量,促进二次枝梗分化,增大穗型,增强后期光合势是高产的有效措施。 (4)改进水浆管理 当前生产中,水浆管理上采取前期水层灌溉,拔节期重烤田,后期间歇灌溉。这种灌溉方法不利水稻前期长粗、分蘖,不利地下部根系生长以及后期养根保叶。应提倡前期在活棵后实行间歇灌溉,并与轻搁田相结合。这有利于氧气进入土壤,促进地下部根系生长与地上部分蘖,避免中期重烤田而伤害新根生长。水稻进入拔节期后,根系活力逐渐下降,因此,进入生殖生长期应多灌跑马水,并以浅水与湿润为主,使早栽单本稀植获得的个性生长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抽穗至成熟期的物质积累,依靠谷草比优势获得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