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鲀鱼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河鲀鱼Fugu spp,Far east puffers 河鲀(Fugu spp.)属鲀形目,鲀亚目,鲀科,东方鲀属。约有19种,通称河鲀。俗称:气泡鱼,吹肚鱼,河鲀鱼(江苏、浙江),乖鱼(广东),鸡抱(广东),龟鱼(广西),街鱼(福建),蜡头(河北),艇鮁鱼;古名肺鱼。

全体椭圆形,前部钝圆,尾部渐细。吻短,圆钝;口小,端位,横裂。上下颌各具有2个板状门齿,中缝明显。唇发达,下唇两端向上弯曲在上唇的外侧。眼小,鳃孔小,为一弧形裂缝,位于胸鳍的前方,体表密生小刺。背鳍位置很后,与臀鳍相对;无腹鳍;尾鳍后端平截。体背灰褐,体侧稍带黄褐,腹面白色;体背、侧面的斑纹随种类不同而各异。 河鲀为暖温带及热带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海洋的中、下层,有少数种类进入淡水江河中,当遇到外敌,腹腔气囊则迅速膨胀,使整个身体呈球状浮上水面,同时皮肤上的小刺竖起,借以自卫。每年3月由外海游至江河口的咸淡水区域产卵。唯有暗色东方鲀(Fugu obscurus ,英文名:Obscure puffer)一种成群溯河进入淡水,5-6月在江河中有产卵;怀卵量一般在4-5万粒间。秋季水温下降,开始降河,和其它种类一样游向深海区,12月初返回深海区越冬。当年出生的幼鱼在江河或通江的湖泊中生活,到翌年春才回到海里,在海里长大至性成熟后再复进入江河产卵。进入长江的河鲀于4-6月,在中游江段或洞庭湖、鄱阳湖中产卵。河鲀的食性杂,以鱼、蝦、蟹、贝壳类为食,亦食昆虫幼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高等植物的叶片和丝状藻类。在生殖洄游期间一般很少摄食。   在我国,从辽宁至广东沿海共生活着30多种河鲀,其中的暗色东方鲀进入长江、珠江等水系的中、下游。一般体长在100-300毫米左右,大的可达630毫米以上。   河鲀在我国资源甚为丰富,估计年产量约达3-4万吨,沿海一带几乎全年均可捕获。在长江、珠江则在春、夏之间出现汛期,为沿海及江河中下游的主要渔业对象之一。河鲀肌肉洁白如霜,肉味腴美,鲜嫩可口,含蛋白质甚高,营养丰富。亚洲的日本、朝鲜及中国均极喜爱吃河鲀;凡品尝过的人都赞美道:“不吃河鲀,不知鱼味。”食用河鲀肉,除品尝其鲜美外,还有降低血压,治腰腿酸软,恢复精力等功能。但是河鲀毒性极大,如烹调不当,食后往往中毒,甚至危及性命。早在战国时代的《山海经》中,已有“肺鱼(即河鲀)食之杀之”的说法。而《本草纲目》中则有较详细的记载:“河豚有大毒,味虽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杀之。”虽然如此,人们往往仍经受不住脍炙人口的河豚佳肴的诱惑,因而民间有“拼命吃河豚”的说法。其实,人们所担心的中毒问题并不难解决。河鲀的毒素主要分布于卵巢和肝脏,其次是肾脏、血液、眼睛、鳃和皮肤;而精巢和肌肉是无毒的。如果鱼死后较久,内脏毒素溶入体液中便能逐渐渗入肌肉内。其毒素的毒量多少,常因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异。每年2-5月为卵巢发育期,毒性较强;6-7月产卵后,卵巢退化,毒性减弱。肝脏也以春季产卵期毒性最强。所以,每当春末夏初鲜食河鲀鱼时,应特别谨慎,必须选择鲜活鱼体,严格去除内脏,以免中毒。 河豚毒素是一种无色针状结晶体,属于耐酸、耐高温的动物性碱,为自然界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物质之一。其五千万分之一,就能在30分钟内麻醉神经,对人体的最低致死量为0.5毫克。但是这种极强的毒素,能溶入水,易溶于稀醋酸中,240℃便开始炭化。在弱碱溶液里(以4%氢氧化钠处理20分钟),马上就被破坏为葡萄糖化合物而失去毒性。在100℃加热4小时或115℃加热3小时,或120℃加热30分钟,或200℃以上加热10分钟,便可使毒素完全破坏,毒性消失。 毒理 ,河鲀毒素主要有河鲀毒和河豚酶为非蛋白质神经性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和末梢神经均有麻痹作用。人食用含河鲀毒素的鱼不仅有胃肠道的刺激作用,毒素被吸收后还可迅速作用于神经末梢和神经元,选择性阻断细胞膜对钠的通透性,阻碍神经传导,致使神经麻痹。最初是感觉神经麻痹,继之运动神经发生麻痹,严重者脑干麻痹,可导致呼吸衰竭。河豚毒素还能抑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导致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 , 食用有毒的河鲀鱼10min或数小时后出现口渴、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便血、继之嘴麻、舌木、眼脸下垂、肢端乃至全身麻木、四肢无力、运动不协调、行走不稳,甚至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呼吸困难、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嗜睡,乃至昏迷等危重情况。
   诊断

1、有食河鲀鱼史。

   2、典型的河鲀鱼中毒的胃肠道与神经系统临床表现。 
   3、心电图提示心律失常,和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4、动物实验:取中毒者的尿5ml,注入雄蟾蜍腹腔内,若有中毒性反应,则可助诊断。 
   5、诱发电位无放电现象。 
   

急救处理   

   1、立即引吐或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清水洗胃,若无腹泻者可予50%硫酸镁口服,予以导泻。 
   2、静脉输液,辅以利尿剂,促进毒物排出,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3、拮抗毒素的毒性作用,可酌情予以1%盐酸士的宁2mg,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也可选维生素B12肌肉注身,均能拮抗河豚毒素的运动麻痹作用。给予阿托品能拮抗毒素对心脏的毒性作用。 
   4、对症治疗,应用升压药纠正毒素导致的血压下降、循环衰竭的毒性反应,以强心剂控制心衰竭。 
   5、早期河鲀鱼中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改善机体的周身状况。 
   6、呼吸困难者予以吸氧,酌情应用可拉明或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出现呼吸肌麻痹者需及时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食用河鲀,首先要使肌肉保持新鲜,加工处理要极为严格。方法是沿脊骨剖开鱼体,将皮肤撕下,砍掉头,挖去内脏,将鱼肉在清水中反复洗涤,彻底清除血液方可食用。   一吨鲜河鲀肉出口价高达3千多美元。在日本,每斤活鱼合人民币40多元且供不应求。日本有关机构,为了满足日本人民对河鲀的需求,多次与我国有关方面协商,希望从中国进口河鲀鱼。除鲜食外,它也可腌制、感制成咸干品,食用更为安全。 腌制方法是:把洗净之鱼肉,加5-10%的盐腌渍,半月后出晒,如在腌制过程加入一定量的碱性物质,如碳酸钠等,能更有效地破坏河鲀毒素。 河鲀的毒素虽毒却是无价之宝,用极小剂量即可止痛,其效果比常用麻醉药可卡因强16万倍;若制成强镇痛剂,对癌症病人止痛常有奇效。它对皮肤痒、痒疹、疥疹、皮肤炎、气喘、百日咳、胃痉挛、破伤风痉挛、遗尿、阳萎等疾病,也均有显著疗效。 目前国际上“河鲀毒素”每克售价高达5万多美元,比黄金贵2万倍!另外,除鲀毒素外,利用它的皮肤提炼的止血粉,对大出血亦有特效。用鱼籽同蜈蚣烧焦研末,调麻油后可搽治疥癣虫疮;用卵或肝焙干研末,调和麻油,外涂患处能治疮疖、无名肿毒、颈淋巴结核、乳腺癌。若被刺毒鱼类刺伤,可用它的鱼血外涂患处。在医药工业上,常利用它的精巢提炼鱼精蛋白、精氨酸和鱼素;它的卵巢、血液、内脏等,可提炼河鲀毒素;肝可提制甘油;胆可提制牛磺酸;皮可制成胶片。总之,河鲀全身几乎无一废物,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利用。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