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盐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淮盐一种盐,因淮河横贯江苏盐场而得名。有着“煮海之利,两淮为最”、“华东金库”、“色白、粒大、干”等美誉冠。

  2015年9月10日,江苏省连云港市台北盐场猴嘴海滨工业区的工人在进行扒盐作业。从当日起,连云港50万亩原盐全面进入“秋扒”作业,工人们抓住晴好天气,加紧收获原盐。

  历史由来

  淮盐因淮河横贯江苏盐场而得名。江苏盐场分布在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口这一斜形狭长的海岸带上,跨越连云港、盐城、淮安、南通4市的13个县、区,占地653平方公里。江苏海岸带有全国最伟广阔的沿海滩涂,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适宜于海盐生产。淮盐产区是中国四大海盐产区之一。

  早在吴王阖闾(前514年)时代,江苏沿海就开始煮海为盐,汉武帝招募民众煎盐,刈草供煎,燃热盘铁,煮海为盐,昼夜可产千斤。唐代开沟引潮,铺设亭场,晒灰淋卤,撇煎锅熬,并开始设立专场产盐。到宋代,煮海为盐的工艺已很成熟。《通州煮海录》记载:“煎制海盐过程,分为碎场、晒灰、淋卤、试莲、煎盐、采花等六道工序。”至元代江苏盐业已发展到30个盐场,煮海规模居全国首位。特别是明代江苏盐业由煎盐发展到晒盐。《明史·食货志》记载:“淮南之盐煎,淮北之盐晒。”这说明早在500年前,江苏海盐就有煎盐和晒盐两种生产技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塑晒结晶新工艺试验成功,同时在全省各盐场推广使用,产生一次新的重大的技术革命和飞跃,使江苏海盐生产进入稳产、优质和高产的发展新阶段。‘

  淮盐以巨大的课税财源备受历代朝廷和政府的关注。在奴隶社会是奴隶献给奴隶主的贡品之一,在封建社会是国家的重要财源。唐、宋以来,盐课常占国家整个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而两淮盐课又占全国盐课收入之首。清顺治年代,两淮盐税收入占全国盐税总数的62%。民国时期,两淮盐税占全国盐税收入三分之一以上。因而在经济不发达时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发展盐业作为充实国家财源的主要手段。解放战争时期,江苏盐业曾是革命军队的重要经济支柱,两淮盐场曾有“华东金库”之称。建国后,特别是1984年9月,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盐税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了税制,取消了一切杂税,税率也保持了稳中有降。

  由于淮盐的突出地位,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淮盐资源是帝国主义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民国时期,袁世凯以盐税、关税作为抵押,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借款,盐税由此落入洋人之手。外国银行团通过稽核所大幅度提高税额,从两淮盐税、盐价中竭力搜刮。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两淮盐场遭受了天灾人祸的空前劫难,盐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也先后进入苏北、苏中,部分盐场回到人民手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江苏盐场广大军民同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许多志士为盐场的解放献出了生命,广大盐工、盐民恢复发展盐业生产,组织好盐税收入,支援前线,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财源。

  发展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淮盐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而得到迅速发展。从“一五”规划起,盐场开始向着盐田结构合理化、工艺科学化、生产机械化和纳潮、制卤、结晶、集坨集中的“三化四集中”方向不断进行技术改造,盐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盐场落后面貌很快得到改变。从1960年起,江苏盐场建设规格化和机械化的新盐田,产量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并试验成功塑料薄膜苫盖结晶池新技术,接着进行大面积推广,在海盐生产工艺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它为多雨地区实行海盐常年生产,长期结晶,实现海盐优质、高产、稳产,开辟了一条新路,并为逐步实现扬水、制卤、收盐、运输机械化创造了条件。该项技术为江苏盐业首创,得到国际上制盐专家的肯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苏盐业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贯彻“以盐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1983年全省恢复实行产销合一的管理体制,省委、省政府决定组建江苏省盐业公司(与省盐务管理局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负责全省盐政管理和省属国营盐场、批发销售企业的生产经营。全省推行食用盐精细化、多品种化和小包装化,在全国率先结束了人民群众食用原盐的历史。盐业企业和广大干部职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改变了单一产品的经营格局和产品结构,形成了工、农、商、运输、建筑、服务等各业发展的新格局。1987年经地质矿产部华东石油地质局勘探队和化工部钾盐勘探队勘察,在江苏省淮阴、淮安、丰县、金坛4个盆地,发现蕴藏量约2700亿吨的矿盐资源,其中工业盐储量达30亿吨。矿盐的开发利用,给江苏盐业的迅速发展以巨大推动,并逐步改变江苏单一海盐生产格局,海矿盐结合,优势互补,为江苏盐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998年,江苏省盐业公司进行改制,成立江苏省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作为企业列入了全国五百家最大经济规模企业之一。在海盐产区设立金桥和银宝两个盐业有限公司,在全省14个省辖市,设立批发销售分公司和支公司,负责各地方盐的批发经营工作,在全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盐务管理体制。改制以来,省盐业集团公司通过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调整经济结构,实施食盐产品升级换代战略,促进发展,取得了喜人成绩,对保证全省盐的供应和发展盐业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江苏海盐建立专场产盐,江苏盐场从建国初期的21256公顷零星分散的盐田,发展到目前88000公顷新式盐田。下辖青口、台北、台南、徐圩、灌西、灌东、射阳、新滩8个盐场,年产海盐200万吨,原盐质量全部达到一级品,部分达到优级品,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盐产品品种,由建国时的单一原盐产品,发展到有精制盐、粉精盐、粉洗盐、加碘盐、低钠盐、加硒盐、颗粒盐、雪花盐、锌强化营养盐、钙营养盐、调味盐、特制盐等近20个品种。盐化工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发展到目前有氯化钙、氯化钾、溴素、氯化镁、精制氯化钾、十溴联苯醚、溴氢酸、溴化钠、溴化钾、溴化铵、TNA阻燃剂、金属镁、硫酸钠、纯碱、药用氯化钠、锅炉清灰剂等20余个盐化工品种,年产化工系列产品20余万吨。

  淮盐产品是大批量、大吨位物资,在运输上采用河运、海运、公路、铁路等运道,帆船、轮船、汽车、火车等运具运往销区,行销湘、鄂、皖、赣和苏、鲁、豫、沪、浙、贵等省、市、自治区计270个县(市),供2亿多人口食用,从1980年开始,淮盐投入国际市场。

  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市场的不断变化,淮盐的生存空间遇到前年未有地挤压。江苏盐业奋而思起,与时俱进,融入竞争,对海盐产区进行改革改制和结构调整。由于受市场环境、历史包袱、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影响,海盐产区处于经济发展的“洼地”,为了使“洼地”迅速“隆起”,盐场人对广阔盐田进行重新审视,充分利用得天夺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对不适宜产盐的盐田坚决实行退盐转养。青口盐场因5条淡水河穿境而过,失去了产盐的条件,就果断进行结构调整,将所有盐田全部改成养殖池塘。目前全公司拥有海淡水养殖面积40余万亩,年产水产品总量8万吨。海盐产区还充分利用江苏省政府推进的“海上苏东”的政策和在连云港境内或毗邻连云港的区位优势,实行“借船出海”、“借势取胜”的战略,不断发展壮大。同时,省盐业集团公司加大对海盐产区的扶持力度,从1996年至今,共投资2.97亿元对海盐产区的海堤达标、电网改造、饮水工程和道路改造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井矿盐是淮盐进军盐业市场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招商引资、资产重组、资源合理配置、盐产品及相关产品多元开发,并实行股份制改造,使井神公司成为国内领先的真空盐企业和盐化工研发的生产基地。同时,创造条件加大对瑞丰公司的支持,通过产销重组、拓展市场、协调金融等方式,使之成为“逐鹿中原”的一支新秀。

  国家政策

  国家对食盐实行专营制,为了适应市场竞争,让“淮盐”品牌打得更响,江苏省盐业集团公司强化食盐市场管理,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综合管理”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盐业、公安、检察、法院和政法委的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全省盐政管理工作例会制度,加强盐政110建设,严厉打击和制裁盐业违法行为,积极消除碘缺乏危害,切实保障人民健康。还不断完善淮盐的食盐统一配送营销网络,推行连锁经营,在大中城市建立自我配送、直达零售、降低成本、控制终端的分销网络,达到相对集中和规模化经营,同时建立营销服务网络的评价和管理系统。

  淮盐经过深层次发展,如今已被浓郁的文化氛围所包裹。淮盐人以“诚信立足、创新致远”为核心价值观,以“为人类健康作贡献,为职工幸福谋发展,为国家繁荣创财富”为庄严使命,以“成为中国声誉最佳、实力最强的新型盐业公司”为目标,大力推进“铸魂、塑形、固本、强身”四大工程,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工程。

  河海交汇,日月催生,海陆转换,沧桑变化。淮盐,这个“绿色食品、美味之源”,将沐浴着新世纪的风雨,走过落后和艰辛,走进市场经济的万里晴空,走进改革开放的万紫千红的春天。

  2、淮盐是一种加料复全盐,是把食盐加五香粉炒制而成,饭店常见调味品。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