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毒素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生理学

中文名称:肉毒毒素

概念: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AX)是肉毒杆菌产生的含有高分子蛋白的神经毒素,是目前已知在天然毒素和合成毒剂中毒性最强烈的生物毒素,它主要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肌肉松弛麻痹,特别是呼吸肌麻痹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一、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从1964年由肉毒杆菌中分离出毒素结晶至今已获得七种(A,B,C,D,E,F和G)类型的毒素,能引起人员中毒的主要是A、B和E型毒素,其中以A型军用意义最大,A型结晶毒素是由19种氨基酸组成的单一蛋白质,分子量为90~120万,化学结构目前尚不清楚。肉毒毒素通常是由神经毒素和血凝素组成的复合形式存在。A型肉毒毒素的纯品是一种白色晶体粉末,易溶于水,但稳定性较差。受热、机械力和氧的作用而降解。粉末状的毒素可长期贮存而不失活性,肉毒毒素染毒的食物和水源,一般其毒性可保持数天乃至一周,肉毒毒素不被胃肠液所破坏,易经消化道中毒。

二、中毒途径与毒性

A型肉毒毒素的气溶胶对人吸入的致死量为0.3μg,LCt50为0.1~0.5mg·min/m3,静脉注射致死量为0.15~0.3μg,口服致死剂量为8~10μg,该毒素对小鼠的毒性LD50值约为3×10–5~3×10–4μg。野外试验表明,由于大规模施放方法尚未解决,肉毒毒素通过呼吸道中毒的致死效应,并不比等量神经性毒剂大。当前以污染食物和水源通过消化道染毒为其主要的中毒途径。另据报道,美军利用肉毒毒素污染小型武器的弹头,以增强杀伤效应,现已生产这种武器。平时主要是摄入被肉毒毒素污染的肉类和罐头等食品而中毒,死亡率大约为25~50%。

三、中毒机理

业已阐明,在体内肉毒毒素特异性的与胆碱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的表面受体相结合,然后由于吸附性胞饮而内转进入细胞内称为毒素的内转(internalization),使囊泡不能再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有效地阻抑了胆碱能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与此同时,毒素与突触前膜结合,还阻塞了神经细胞膜的钙离子通道,从而干扰了细胞外钙离于进入神经细胞内以触发胞吐和释放乙酰胆碱的能力。乙酰胆碱释放的抑制,有效地阻断了胆碱能神经传导的生理功能,尤其是神经一肌肉接头部位特别敏感,引起全身随意肌松弛麻痹,呼吸肌麻痹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四、临床表现

肉毒毒素经消化道吸收中毒,一般经过12~72小时的潜伏期,开始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早期症状有恶心、呕吐及腹泻等,继之出现头痛、头昏、眩晕、软弱无力,中毒的重要特征为视力紊乱:复视、斜视、瞳孔散大、视力模糊,同时伴有眼球震颤,这是眼内外肌麻痹的结果。严重病人有吞噬、咀嚼、语言、呼吸等困难,排痰及抬头困难,共济失调等,神志清楚。症状继续发展则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全身肌肉松弛性麻痹。继则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短时间抽搐,意识丧失,最终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或继发肺炎等而死亡。通过呼吸道吸入中毒,一般症状发展迅速且严重。其他途径中毒的临床症状,因毒剂的剂量不同而异。病人恢复较缓慢,视觉障碍恢复特慢,有时需数月之久。

五、救治

肉毒抗毒素对本病有特效,必须尽早给予,根据病情轻重,静肌或肌肉注射1~2万单位,必要时可重复注射。尽早进行催吐、洗胃、导泻、灌肠,以排出尚未吸收的毒剂。及时肌肉或皮下注射新斯的明、乙酰胆碱、毛果云香碱及钙制剂等,可显著减轻中毒症状,呼吸困难者,给氧及人工呼吸,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

吞咽困难者用鼻饲或静滴葡萄糖生理盐水,发生肺炎等继发感染时给与适宜的抗生素。患者必须卧床休息、保温、加强护理。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