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的虫害部分(七)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24.茶翅蝽

[分布为害]又名臭熔象、臭板虫、臭妮子等。学名halyomorpha picus fabricius,属半翅目,蝽科。在东北、华北、华东和西北地区均有分布,以成虫和若虫为害梨、苹果、桃、杏、李等果树及部分林木和农作物,近年来为害日趋严重。叶和梢被害后症状不明显,果实被害后被害处木栓化,变硬,发育停止而下陷。果肉变褐成一硬核,受害处果肉微苦,严重时形成疙瘩梨或畸形果,失去经济价值。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毫米左右,宽约8毫米,体扁平茶褐色,前胸背板、小盾片和前翅革质部有黑色刻点,前胸背板前缘横列4个黄褐色小点,小盾片基部横列5个小黄点,两侧斑点明显。卵短圆筒形,直径0.7毫米左右,周缘环生短小刺毛,初产时乳白色、近孵化时变黑褐色。若虫分5龄,初孵若虫近圆形,体为白色,后变为黑褐色,腹部淡橙黄色,各腹节两侧节间有一长方形黑斑,共8对,老熟若虫与成虫相似,无翅。 [发生规律]此虫在北方1年发生1代,在河北省中南部1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果园附近建筑物上的缝隙、树洞、土缝、石缝等处越冬,北方果区一般5月上旬开始出蛰活动,6月份始产卵于叶背,卵多集中成块,以28粒居多。6月中、下旬孵化为若虫,8月中旬为成虫盛朗,8月下旬开始寻找越冬场所,到10月上旬达入蛰高峰。上年越冬成虫在6月上旬以前产卵,到8月初以前羽 化为成虫,可继续产卵,经过若虫阶段,再羽化为成虫越冬,1年发生2代。

[防治方法](1)在成虫越冬前和出蛰期在墙面上爬行停留时,进行人工捕杀。(2)在成虫越冬期,将果园附近空屋密封,用“741”烟雾剂或25%对硫磷微胶囊加3倍的锯末进行熏杀。(3)成虫产卵期,查找卵块摘除。(4)实行有袋栽培,自幼果期进行套裳,防止其为害。(5)若虫发生期,喷药防治,用药种类及浓度:50%敌敌畏、50%磷胺、27%水胺氰、50%甲胺磷等1000~1500倍液,2.5%功夫菊酯、20%速灭杀丁、2.5%溴氰菊酪1500~2000倍液,连喷2~3次,均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25.黄斑蝽

[分布为害]又名麻皮蝽、黄霜蝽等,学名halyomorpha picus fabricius,属半翅目,熔科。在东北、华北、华东和西北地区均有分布,以成虫和若虫为害梨、苹果、桃、杏、李等果树及部分林木和农作物。叶和梢被害后症状不明显,果实被害后被害处木栓化,变硬,发育停止而下陷,果肉变褐成一硬核,受害处果肉微苦,严重时形成疙瘩梨或畸形果,失去经济价值。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为18~24.5毫米,宽8~11毫米,体较宽大,略呈棕黑褐色,密布刻点和皱纹,由头端至小盾片中部有1条黄白色或黄色细纵脊,前胸背板、小盾片和前翅革质部布有不规则细碎黄色凸起斑纹,头部腹面每侧区的中间各有1条黄白色纵纹,前翅膜质部黑色,头部狭长前尖,复眼黑色。卵略呈鼓形,顶端省盖,周缘有齿,灰白色。格虫分5龄,初孵若虫近圆形,体为白色,后变为红褐或黑褐色,老熟幼虫与成虫相似,由头端至小盾片有1条黄白色或黄色细纵线,前胸背板中部具4个横排淡红斑点,小盾片两侧角各具淡红色稍大斑点1个,与前背板内侧的2个排成梯形,腹部背面中央具纵列暗色大斑3个,足黑色。

[发生规律]此虫在北方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果园及附近建筑物l:的缝隙、树洞、土缝、石缝等处越冬,北方果区一般从4月开始出蛰,盛期在5月中、下旬,6月份开始产卵于叶背。卵多集中成块,以12粒居多,6月中、下旬孵化为若虫,8月中旬为成虫盛期,8月下旬开始寻找越冬场所,到9月中旬达入蛰高峰。

[分布为害]父名梨军配虫、梨网熔,学名stephanitis nashi esakiettalteya,属半翅目,网熔科。在我国梨区分布较广,但以华北和东北梨区发生较普遍,管理粗放的梨园和山地梨园较重。主要为害梨、苹术、海棠、山楂、桃、李等多种果树以成虫、若虫群集叶背面为害,吸食叶片汁液,被害叶形成苍白斑点,叶片背面有褐色斑点状虫粪及分泌物,呈锈黄色,严重时早期脱落。25%对硫磷微胶囊加3倍的锯末进行熏杀。(3)成虫产卵期,查找卵块摘除。(4)实行打袋栽培,自幼果期进行套袋,防止其为害。(5)若虫发生期,喷药防治,用药种类及浓度:50%敌敌畏、50%磷胺、27%水胺氰、50%甲胺磷等1000~1500倍液,2.5%功夫菊酪、20%速灭杀丁、2.5%溴氰菊酯1500~2000倍液,连喷2~3次,均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26.梨花网蝽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3.5毫米,扁平暗褐色,前胸背板向两侧扩展成两片环状突起,体背面有网状花纹。腹部金黄色,足黄褐色。卵淡黄色椭圆形,半透明,一端弯曲。长约0.6毫米。初孵若虫体白色,复眼红色,经几小时后变为暗褐包,翅芽明显,外形以成虫。

[发生规律]此虫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3~4代,黄河故道地区4~5代,各地均以成虫在落叶、杂草、树皮缝和树下土块缝隙内越冬,梨树展叶时开始活动,产卵于叶背面叶脉两侧的组织内,若虫孵化后群集在叶背面主脉两侧为害,由于成虫出蛰很不整齐,造成世代重叠,到10月中、下旬。成虫开始寻找适宜场所越冬 。 [防治方法](1)消灭越冬成虫,彻底清除树下落叶、杂草,刮除老树皮。(2)越冬成虫出蛰上树时,如数量多,可用药剂防治。用药种类及浓度:2.5%功夫菊酯、20%速灭杀丁、2.5%溴氰菊酯等菊酯类农药1500~2000倍液,50%甲胺磷、40%久效磷、80%敌敌畏等有机磷类1000~1500倍液,35%赛丹1500~2000倍液等药剂。(3)抓住第一代苦虫期喷药防治,选用药及浓度同上。(4)生长季节,交替使用上述药剂连续防治,彻底消灭。(5)9月份树干绑草把诱集越冬成虫加以消灭。 27.梨金缘吉丁虫 

[分布为害]又名梨古丁虫、板头虫等,学名lampra limbatagcbler,属鞘翅目,吉丁甲科,是梨树上的一种主要枝干害虫。全国各梨产区均有发牛,管理粗放的老梨园受害较重。主要寄主为梨、桃、苹果、杏、山楂、樱桃等。以幼虫在枝干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蛀食。被处外表常变褐至黑色,后期纵裂,削弱树势,易出现红叶,叶片小,冲利小h死枝或死树。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3~17毫米,宽约6毫米,体纺锤形赂扁。密布刻点,翠绿色有金黄色光泽,复眼黑色,前胸至翅鞘前缘有条金黄色纵条纹并有金红色银边,头中央有一条黑蓝色纵纹。卵扁椭圆形。长约2毫米,宽1.4毫米,初为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幼身扁平。乳黄色,头小、暗褐色,前胸膨大,腹部细长,老熟幼虫体长30~35毫米。蛹体长15~20毫米,纺锤形略扁平,由乳白渐变黄,羽化前与成虫相似。

[发生规律]梨金缘吉丁虫l~2年完成l代,以大小不问龄期的幼虫在被害枝干的皮层下或木质部的蛀道内越冬,寄主萌芽时开始继续为害,3月下旬开始化蛹,每年5~6月间均发生1次成虫。成虫有假死性,产卵于树皮缝内,6月初孵化为幼虫,幼虫孵化后即蛀入树皮内,渐蛀入皮层下为害,行螺旋形蛀食,虫道绕枝干一周后。常造成枝干枯死。9月份以后、幼虫蛀入木质部或在较深的虫道内越冬。

[防治方法](1)梨树休眠期刮粗翘皮,特别是主干、主枝的粗树皮,可消灭部分越冬幼虫。(2)及时清除死树死枝并烧掉。减少虫源。(3)成虫发生期,利用其假死性,清晨振落捕杀成虫。(4)成虫发生期可喷20%速灭杀丁1500~2000倍液,或80%敌敌畏1000倍液,或50%对硫磷1200~1500倍液等菊酪类或有机磷类杀虫剂进行防治。(5)幼虫为害处易于识别,可用药剂涂抹被害处表皮,毒杀幼虫效果很好、可用80%敌敌畏20倍煤油液或敌敌畏5~10倍液、25%喹硫磷8~12倍液等。 28.白星花金龟子 

[分布为害]又名白星金龟子、白星花潜,学名potosta brevitarsis (lewis),属鞘翅目,花金龟科。在我国分布很广,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省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梨、苹果、桃、葡萄、杏、樱桃等果实。当果实近成熟时,以成虫群集于果实伤处,食害果肉。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6~24毫米,椭圆形,全身黑铜色,具有绿色或紫色闪光,前胸背板和鞘翅上散布众多不规则白绒斑,腹部末端外露,臀板两侧各有3个小白斑。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7~2.0毫米,乳白色。幼虫体长24~39毫米,头部褐色,胸足3对,身体向腹面弯曲呈“c”字形,背面隆起多横皱纹。蛹为裸蛹,体长20~23毫米,初为白色,渐变为黄白色。 

[发生规律]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5月上旬出现,发生盛期为6 ~7月,9月为末期。成虫具假死性和趋化性,飞行力强。成虫寿命校长,交尾后产卵于土中,幼虫在土中生活。

[防治方法](1)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和趋化性,于清晨或傍晚振树捕杀成虫;用小口容器盛腐熟烂果,加少量糖蜜,挂于树冠间,诱杀成虫。(2)在成虫出土羽化前,树下施药剂,可用25%对硫磷微胶囊或25%辛硫磷微胶囊100倍液处理土壤。(3)果树施有机肥时,捡价幼虫和蛹或用上述药剂进行处理。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