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尾草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鼠尾草在西方是一种民间普遍使用的食品调料,在医药方面对抑制痉挛有一定疗效。鼠尾草油(或干叶)是制作肉制品、汤的主要调料,其作用类似八角和花椒,在欧美各国每年需求量非常大,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出口产品。 鼠尾草原产于达尔马西亚岛及亚德里亚海沿岸陡峭的石壁及荒芜的不毛之地,二次大战后,在美国中西部地区及太平洋东岸大面积种植。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种鼠尾草,现在新疆、河北等地有种植,但未形成规模生产。
鼠尾草为唇形科小灌木,株高50至60厘米,冠幅100厘米,顶部开蓝花,种子为黑色坚果。茎方形,叶对生,叶面有绒毛,叶片呈浅灰绿色,含芳香油。鼠尾草适应性极强,但不适应高温及过于干燥的气候,适宜的土壤为肥沃略带粘性的壤土。它有较强的耐寒性,在新疆、河北等地冬季加覆盖物可安全越冬。北京郊区露地越冬的鼠尾草地上部分死亡,第二年春季萌发新叶,鼠尾草在北京地区可作为绿蓠或地被。
鼠尾草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均可,一般采用无性繁殖。用种子繁殖的植株叶片狭窄,含芳香油相对较少且易发生变异,故一般不采用。无性繁殖法以扦插法为主,秋末扦插,方法与薰衣草扦插大致相同。行距30厘米,株距3至5厘米,苗床要求光线充足,土壤湿润、疏松,扦插苗成活率一般在95%左右。5月上中旬幼苗可定植大田,行距为6 0厘米,株距为50厘米。定植后保持土壤疏松,田间无杂草。定植的第一年鲜叶产量不高,第二年以后鲜叶产量逐渐增加,到第五六年为鲜叶的高产期。河北地区第一次收割为6月底或7月初,花未现蕾时采收(鲜叶可以提取芳香油或阴干后作为商品出售)。第二次收割在9月中旬左右。第三次收割在10月下旬下霜之前。每次收割后及时施肥、浇水,这是获得高产的保证。10月末或11月初,第三次收割后即进行越冬覆盖,以保证第二年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