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在15:00 2007年3月18日由122.5.20.144 (Talk)所做的修订版本
(差异) ←更早版本 | 查看当前版本 (差异) | 更新版本→ (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自1911年清华学堂建立至今,94载春秋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清华大学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构成了清华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激励和鼓舞着一代代清华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与腾飞做出不息的努力。 综合性的学科布局

目前,清华大学设有建筑学院、理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美术学院等13个学院共53个系,成为当代中国一所著名的拥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在工科专业继续保持明显优势的同时,理科专业迅速发展,在物理、生物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优势的学科方向。清华的文科发展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聘请世界各地最优秀的教师,以最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新”、“高”、“精”是清华文科的一大特点。理工交叉、文理渗透的学科设置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发展方向。

一流的师资力量

一流的大学必有一流的教师。截至目前为止,学校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6人,是全国拥有院士最多的高校。清华大学有正高级教师1209人,副高级教师1725人,52人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80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1人入选“百名人才引进计划”。

为加快与国际交流的步伐,清华实施了“骨干教师派出计划”,资助教师到国外的一流大学访问、进修。同时设立并实施“高级访问学者计划”、“讲席教授制度”等,以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特别是国际著名教授及学者到清华工作。

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

清华大学在本科生阶段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实施以大类招生和培养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经管学院实行按大类培养之后,从2003年开始,理学院、信息学院、人文学院、机械学院等均纳入大类培养轨道。学生在低年级完成统一大类平台学习后,在高年级再进行专业分流培养。

推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强调必修学分而不是必修课程,学生可在教学计划之外、培养方案框架之内选课,为自己定做“个人学习计划”,提前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二次选择专业和辅修专业的机会。

“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计划),面向一至三年级的本科生,力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可以进入科研领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2003年开始设置的由院士或知名教授主持、面向一年级学生的“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采用师生互动、小组探讨、探索研究的学习方式,为大一新生提供与名师、教授面对面探讨科学研究问题和方法的机会。

鼓励名师上本科讲台是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的又一特色。目前有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活跃在本科教学的讲台上。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亲自为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校长顾秉林等多位院士、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知名教授均开设新生研讨课。

清华大学开放式的一流大学建设还为学生们提供了许多国际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目前,清华大学已经与海外130多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交流、合作和互派师生等。如汽车工程系、工业工程系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进行互派研究生的联合培养计划。

此外,清华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培养,艺术、体育教育蓬勃开展。校内的各种培训、讲座、报告会、演出、展览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丰富了同学们的生活。军乐队、民乐队、合唱队、交响乐、舞蹈队、话剧队、高级标准舞队、键盘队、京剧队、曲艺队和美术社共11支学生艺术团,拥有来自全校的800多名学生;同时,清华大学还有着良好的体育传统,“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激励着一代代清华人。校内体育设施齐备,为同学们开展体育锻炼提供了良好条件。以“马约翰杯”为代表的系列体育竞赛开展广泛,项目众多,深受同学喜爱。由500多名队员,25个项目共36支队伍组成的校体育代表队,是全国高校中最大最完善的学校体育代表队。

雄厚的科研实力

清华大学在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清华大学是国内科研经费最多的大学,2004年高达11.97亿元人民币;根据2004年国家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清华大学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数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一位,SCI论文被引用篇数居全国高校第一位;多名师生在引用率极高的《Science》和《Nature》杂志发表论文,得到国际主流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优越的育人环境

清华大学校本部——清华园,地处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区,明朝时为一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的一部分,称熙春园。道光年间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咸丰年间改为清华园。目前,校园在北京共占地404.6公顷,校舍建筑面积239.2万平方米。其周围高等学府和名园古迹林立,其园内苍松翠柏、水清木华,清澈的万泉河从腹地蜿蜒而过,勾连成一处处湖泊、小溪,同时也滋养着清华学子特有的志趣和气质。清华园内不仅有图书馆、科学馆、大礼堂、体育馆、工字厅等“有历史”的建筑,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六教、符合国际标准的游泳馆、设施先进的综合体育中心等“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更有国内较大的“万人饮食广场”、北方地区最好的紫荆学生公寓区、畅通快速的校园网等全面的学生生活、学习条件。

清华的图书馆能为学生提供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法学和管理科学文献在内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资源,馆藏总量已经达到401.7万册(件);清华大学的实验室也为学生提供了国内最优越的培养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条件。目前,清华大学有各类实验室170多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教育部和科技部重点实验室15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全校实验室直接用于教学和科研的仪器设备已达到70095台(件),总价值13.6亿元。

完善的奖励和资助制度

清华大学郑重承诺:绝不让一个勤奋而有才华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清华大学始终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工作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办学过程中的一件大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奖”(奖学金)、“助”(助学金)、“贷”(国家助学贷款和临时贷款)、“勤”(勤工助学)、“补”(困难补助)、“减免”(减免学杂费)等措施相互补充的完善的经济资助体系。

此外,为全面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状况,更加切实有效地开展经济资助工作,学校自1999年起开始了寒暑假贫困生家访工作,目前已经走访新疆、青海、甘肃等十余个省市的经济困难学生代表的家庭。

广阔的发展前景

多年来,清华大学秉承着培育“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人才的教育理念,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的科学家、学术大师、文坛泰斗、兴业之才和治国之才。一代代校友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杰出贡献使清华大学这所高等学府蜚声中外。

近年来,清华大学毕业生们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较强的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面对未来,他们可以选择:读研、就业、出国、创业……,清华学子的发展前景可谓广阔。

随着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读研成为清华学生的首选。目前,一半以上的同学在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其余选择就业的同学,其就业单位主要有:包括中央各大部委在内的党政机关、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科技企业、国内外金融单位、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还有一批毕业生志愿投身到国防、军工等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水木清华,清芬挺秀,华夏增辉。清华,在她成长的早年,是国运衰败中的一个希望,一个梦想;清华,在她辉煌的今天,仍是莘莘学子希望和梦想的摇篮。这里治学严谨、学风浓郁,拥有一流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校,今日清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高等学府、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已成为今天全体清华人的努力方向。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