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在08:55 2009年6月30日由艺艺 (Talk | 贡献)所做的修订版本
(差异) ←更早版本 | 查看当前版本 (差异) | 更新版本→ (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鹿角,别名斑龙角(《本草纲目》),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已骨化的老角。原动物洋“鹿茸”条。处方名鹿角片。

【别名】斑龙角、鹿角。

【拼音】LUJIAO

【英文名】"Deerhorn,Antler"

【拉丁名】梅花鹿CervusnipponTemminck或马鹿C.elaphusL.野生:野生的白鹿CervusmaoneilliLydekker、白唇鹿C.AlbirostrisPrzewalski、水鹿C.unicolorKerr

【功效分类】补阳药

【药材基原】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已骨化的老角。原动物洋鹿茸条。

【药源分布】"动植物资源分布:1.花角鹿: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北京等地亦产。2.马鹿角主产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云南、湖南、西藏等地亦产。药用动植物的栽培:人工饲养与野生二种,以野生者之角为佳品。"

【采收储藏】分砍角和退角两种。砍角:在10月至翌年2月问,将鹿杀死后,连脑盖骨砍下,除去残肉,洗净风干。退角:又称解角、掉角或脱角,系雄鹿于换角期自然脱落者,故不带脑骨。多在3-4月间采收。

【性状】

马鹿角:呈分枝状,通常分成4~6枝,全长50~120cm。主枝弯曲,直径3~6cm,基部盘状,上具不规则瘤状突起,习称“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侧枝多向一面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与主干几成直角或钝角伸出,第二枝靠近第一枝伸出,习称“坐地分枝”;第二枝与第三枝相距较远。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角尖平滑,中、下部常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并具长短不等的断续纵梭,习称“苦瓜棱”。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微带淡褐色,中部多呈灰褐色或青灰色,具蜂窝状孔。无臭,味微咸。

梅花鹿角:通常分成3~4枝,全长30~60cm,直径2.5~5cm。侧枝多向两旁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第二枝与第一枝相距较远,主枝末端分成两小枝。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枝端灰白色。枝端以下具明显骨钉,纵向排成“苦瓜棱”,顶部灰白色或灰黄色,有光泽。

鹿角脱盘:呈盔状或扁盔状,直径3~6cm(珍珠盘直径4.5~6.5cm),高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底面平,蜂窝状,多呈黄白色或黄棕色。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上面略平或呈不规则的半球形。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类白色。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