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属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在02:35 2008年12月30日由Apple2 (Talk | 贡献)所做的修订版本
(差异) ←更早版本 | 查看当前版本 (差异) | 更新版本→ (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编辑] 蟾蜍属Bufo;toad

H035T009.jpg


动物分类

:两栖纲(Amphibia)


目:无尾目ANURA


科:蟾蜍科Bufonidae


属:蟾蜍属

形态特征:外形 身体区分为头和躯干两部。成体无尾,从外表上看不出颈部(但从骨骼上来看,已经有了一个颈椎)。皮肤光滑,多粘液。背部有两条纵行的细皮肤褶,中央有一纵行的白色条纹,由于后肢上有很多横列的黑色斑纹,故名黑斑蛙。背部一般为褐色或绿色,腹面白色。

   呈三角形,口宽阔,吻尖。吻端有外鼻孔一对,其上有瓣膜,可以开闭。眼有上下眼睑,上眼睑大而厚,下眼脸的上方有一层折迭的透明的瞬膜,可以向上移动,遮盖眼球。两眼后方各有一明显的圆形鼓膜。雄蛙的口角之后有一对声囊。蟾蜍无声囊,而在眼之后上方有一对毒腺(青蛙无毒腺)。

   躯干较为宽而短,前肢短小,后肢长大,适于跳跃。前肢四指,无蹼,后肢5趾,趾间有蹼,指趾端皆无爪。雄蛙前肢第一指内侧膨大加厚,特别在生殖季节更为明显,为抱对之用,特称为婚垫。此外,雄蛙的前肢较粗短,肌肉更加发达。躯干部后端偏背侧有泄殖腔孔。

   生活习性:蟾蜍陆栖适应性强,大多在产卵时才进入水中。绿蟾蜍能在沙漠边缘和绿洲中生活;花背蟾蜍栖息于荒漠草原的盐碱洼地(临时水塘及其附近)。蟾蜍不善跳跃,多爬行。白天多隐匿,夜出觅食。蟾蜍数量多,可大批捕杀危害旱地作物的多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蝌蚪体形小,大都色黑,集群活动。中国广布的大蟾蜍中华亚种多在10月到水底的泥内冬眠。蟾蜍常有迁徙行为。蟾蜍一般寿命10余年,长寿的可达31年。   

中国广布的大蟾蜍中华亚种多在10月到水底的泥内冬眠。这一时期,皮肤表层与下面的细胞紧密结合,无蜕皮现象,能防止水分渗入体内。表皮角质化不显著,有利于气体交换,肺暂不起作用。次年2~3月间复苏后,在静水域内产卵0.3~1万粒,卵胶带长达322~336厘米。卵在带内排列成2~4行。卵色黑。卵径约1.5毫米。黑眶蟾蜍在亚洲热带地区产卵季节延长,但每年只产1次。南美和中美的海蟾蜍体长达15~20厘米。年产卵约3.5万粒;蝌蚪可耐受2.5%的盐水。成蟾能消灭大量危害蔗田的害虫,生活力强,易于适应新环境,曾被许多地区引进防治虫害。


蟾蜍常有迁徙行为。例如,美国达科他和明尼苏达两州曾有百万只以上的大平原蟾蜍向北迁徙,持续35~40天。


分布:约200种。除马达加斯加、大洋洲、新几内亚、波利尼西亚外,分布遍及全球。


药用价值:蟾蜍皮肤腺和耳后腺的分泌物可制成蟾酥,能配制多种中成药(如六神丸等)。蟾蜍的皮肤和卵,人食后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