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璜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周宗璜,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中国空白。
南京东南大学
1904年8月27日 生于浙江省吴兴县(湖州)。
1920—1923年 上海青年会中学。
1923—1924年 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院。
1924—1928年 南京东南大学(即后中央大学)农学院。
1928—1929年 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助教。
1929—1934年 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
1934—1937年 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技师,同时兼任中国大学生物系主任。
1937一1938年 成都四川省病虫害防治所所长。
1938—1941年 成都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正,组主任。
1941—1946年 江西中正大学农学院教授。
1946—1948年 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专门委员会主任秘书,其间兼中正大学教授。
1948—1949年 农林部棉产改进处简任技正。
1949—1952年 上海军管会农林处—华东农林部特产处副处长,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副主任。
1952—1959年 公主岭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植物保护系主任。
1959—1962年 吉林特产学院教员。
1962—1981年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系主任。
1981年9月24日 病故。
周宗璜,字仲昌,1904年8月27日出生在浙江省湖州城内一个官宦之家。1914年秋,考入吴兴县立高小,1917年入湖州省立第三中学,1920年秋到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部就读,1925年升入当时颇有名气的圣约翰大学。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五四”运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发展科学、振兴实业,抵制外国侵略”的思想在青年一代中逐渐蔓延。周宗璜也受此影响,很快对这所由美国教会办的学校产生厌恶之感,次年他抱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以农立国”的宗旨,转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即以后的中央大学)农学院。192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其后留校任教。但是,连年军阀混战,国步艰难,使其报效祖国的抱负无法施展。
1929年在师友的鼓励下,他毅然离开南京,远涉重洋,来到法国。在巴黎大学,从师于P.A.Dangeard院士潜心于真菌个体发育和真菌分类的研究。5年中,他往返于巴黎大学植物研究所和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院隐花植物研究室,对自己的研究课题不懈的钻研和探索着。与此同时,他还抓紧时间在凡尔赛国家植病昆虫试验站和克莱蒙斐朗大学山间生物学试验站开展了大量工作。他以惊人的勤奋和毅力,于1934年完成《鬼伞菌类个体发育的研究》博士论文答辩,获法国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并被吸收为法国真菌学会会员。当时中国,从事真菌研究的人寥若晨星,而在这一领域获此殊荣的人更是微乎其微。同年,他离开法国去英国、德国、瑞士和意大利作了短期考察访问,随后回到北平。当时,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和南京中央自然历史博物院同时都聘他去工作。周宗璜最后选定北平静生生物所,并兼任了北平中国大学生物系主任。这期间他继续从事高等真菌学的研究,发表了多篇论著,这些都是中国早期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在这段时期中,他还与邓叔群教授共同开创了中国的粘菌研究工作。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爆发,形势日益恶化,周宗璜离开北平到达四川,先后在四川省病虫防治所、农业改进所等单位任职。1941年,受聘于江西中正大学农学院任教授,他从成都辗转江西。由于当时时局动荡,学校几经搬迁,先在泰和,后至宁都,最终到达南昌,条件十分艰难,但他仍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勉耕耘教学工作,为中国植保界培养了不少人才。
抗日战争胜利后,周宗璜任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专门委员会主任秘书,并兼中正大学教授。由于当时农村引入国外优良作物品种,尤其是棉区急需指导和推广,周宗璜一面在校教学,一面深入棉区进行宣传和指导,深受农民欢迎。1948年他转入国民政府农林部棉产改进处任技正。这时上海面临解放,他和当时在沪的著名学者一起相约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