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茎甘蓝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甘蓝种中能形成肉质茎的变种,二年生草本植物。学名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ulorapa DC.,别名苤蓝、擘蓝、玉蔓菁等。染色体数2n=2x=18。肉质茎脆嫩,每100g产品含水分91-94g、碳水化合物2.8-5.2g、粗蛋白1.4-2.1g、维生素C34-64mg。可鲜食、熟食或腌制。原产地中海沿岸,由叶用甘蓝变异而来。在德国栽培最为普遍。16世纪传入中国,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根系浅,茎短缩,叶丛着生短缩茎上。叶片椭圆、倒卵圆或近三角形,绿、深绿或紫色,叶面有蜡粉。叶柄细长,生长一定叶丛后,短缩茎膨大,形成肉质茎,圆或扁圆形,肉质、皮色绿或绿白色,少数品种紫色。球茎甘蓝一定大小的幼苗在0-10℃通过春化,后在长日照和适温下抽薹、开花、结果。花器官结构及开花授粉习性与结球甘蓝同。
球茎甘蓝按球茎皮色分绿、绿白、紫色三个类型。按生长期长短可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三个类型。早熟品种植株矮小,叶片少而小,定植后50-60天收获,代表品种有北京早白、天津小缨子等。中、晚熟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叶片多而大,定植到收获需80-100天。代表品种有笨苤蓝、大同松根、云南长擘蓝等。
球茎甘蓝喜温和湿润、充足的光照。较耐寒,也有适应高温的能力。生长适温15-20℃。肉质茎膨大期如遇30℃以上高温肉质易纤维化。对土壤的选择不很严格,但宜于腐殖质丰富的粘壤土或砂壤土中种植。
中国北方一般春、秋两季栽培。南方秋、冬季和冬、春季栽培。内蒙古、新疆、黑龙江等高寒地区,多为一年一茬。北方春季栽培用冷床或温床育苗,播种期1月上旬到2月上、中旬;秋季栽培在7月至8月育苗。5-7片叶时定植。球茎甘蓝叶丛较小,可合理密植。早熟品种株行距25-30cm,中、晚熟品种40-50cm。定植后浇水,中耕,适当蹲苗。肉质茎开始膨大时追肥和均匀浇水。浇水不匀,易使肉质茎开裂或畸形。接近成熟时,停止浇水。肉质茎充分膨大后收获,一般以秋播成株或半成株采种。在中国南方,种株可露地越冬,北方可行窖藏或埋藏,翌春定植于采种田。与甘蓝类作物采种地隔离1000m以上。主要病虫害有软腐病、黑腐病、菜粉蝶、蚜虫等。
适合北方栽培的球茎甘蓝品种有哪些?
适合北方栽培的球茎甘蓝品种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球茎甘蓝,俗称苤蓝、芥蓝头,是甘蓝的一个变种,以发达的肉质球茎为产品。山东各地多于春、秋两季栽培。黄淮海地区栽培的品种主要有捷克白苤蓝、青苤蓝、秋串、河间苤蓝、青县苤蓝、大叶芥蓝头等品种。
(1)捷克白苤蓝:由国外引入,已栽培多年。植株较小,叶子少,叶丛较直立。叶长卵形,浅灰绿色,叶面蜡粉较多;叶柄浅绿色。球茎扁圆球形,皮白绿色,皮薄,光滑,叶痕小而平。肉质淡白绿色,纤维少,质脆嫩,味稍甜,品质好。该品种突出特点是早熟,丰产,抗病。单株球茎重500克左右。
(2)青苤蓝:天津市品种。植株生长健壮,叶丛较直立。球茎扁圆球形,皮绿色,表面有蜡粉,皮薄,质脆,鲜嫩,纤维少,品质好。单株球茎重600克左右,为中熟品种,定植后60~65天收获。冬性较强,不易发生先期抽薹。
(3)秋串:北京市郊区地方品种。植株高大,生长势强。叶片绿色,有蜡粉,叶片较多且大,叶柄较粗。球茎大,扁球形,表皮稍粗,浅绿色,皮薄,球茎表面有蜡粉。肉质白色,质脆嫩,味甜。该品种晚熟,从定植到收获90、100天,其产品主要用于酱制加工。
(4)河间苤蓝;河北省河间县地方品种。叶丛较直立,有叶12~17片,浅绿色,叶柄粗壮。球茎扁圆形,皮浅绿色,光滑,叶痕较浅。单株球茎重500克。肉质致密,水分中等,味稍甜,宜生食、炒食及加工。该品种特点是早熟、耐寒、抗病,定植后70天左右收获,宜作秋季栽培。
(5)青县苤蓝:河北省青县地方品种。叶丛较直立。有叶15片左右,灰绿色,有蜡粉,长圆形;叶柄细长。球茎扁圆形,皮浅绿色,肉质白色,细嫩,水分较多,味稍甜,适于生食、熟食及腌渍加工。该品种特点是早熟,从定植到收获50~60天,宜作秋季栽培。单株球茎重700克左右。
(6)大叶芥蓝头:原天津市郊区地方品种。植株生长势较强。叶片长圆形,叶多而密,叶片厚而大,深绿色,有蜡粉。球茎扁圆形,皮青绿色,具蜡粉,皮较粗厚坚硬,肉质纤维多,品质较差,主要用于加工。该品种特点是晚熟,耐热,丰产,耐贮运。从定植到收获约120天。单株球茎重可达1~1.2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