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蓬草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小蓬草 菊科
拉丁文名: Conyza canadensis
鉴别特征:植株多少呈黄绿色。茎直立,高50~120cm,具纵条纹,多少疏被长硬毛,上部分枝。下部叶倒披针形,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渐狭成柄,边缘具疏锯齿或全缘,中部和上部叶较小,线状披针形或线形,疏被短毛。头状花序径3~4mm,排列成顶生多分枝的圆锥花序;总苞近圆柱状;总苞片2~3层,黄绿色,线状披针形或线形,先端渐尖;冠毛污白色。
显微鉴别: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较厚的角质层,并具长大非腺毛或其残基。棱角处表皮下可见厚角组织。皮层外侧部分与厚角组织切微相间排列的细胞内含叶绿体;较大维管束的外方常见分泌道。维管束大小不一,相间断续五殖,老茎中断续成环或连续成环;较大维管束韧皮部的外侧具帽状韧皮纤维层,纤维细胞壁木化;有时韧皮部内赤有纤维,木质部内导管及木纤维细胞壁均木化。髓宽大,薄壁细胞内常有细小草酸钙针晶散在。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弯曲或平直,外壁可见明显的角质层纹理。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弯曲或为波状,外壁赤见角质层纹理、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和非腺毛,气孔不等式或不定式;非腺毛棒状,长39-143μm,顶细胞较长大,稍尖并常枯萎。叶缘毛长大,长785-1520μm,基脚多细胞,顶细胞狭长,顶端尖。
化学成份:全草含挥发油,其中含柠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乙酸亚油醇酯(linoleyl acetate)及醛类,母菊酯(matrlcaria ester)、去氢母菊酯(dehydromatricaria ester)和矢车菊属烃(centaur)X。 地上部分含β-檀香萜烯(β-santalene)、花侧柏烯(cuparene)、β-雪松烯(β-himachalene)、α-姜黄烯(α-curcumene)、γ-荜澄茄烯(γ-cadinene)、柠檬烯、醛类,松油醇(terpineol)、二戊烯(dipen-tene)、枯牧烯(cumulene)、邻苄基苯甲酸(o-benzylbenzzoicacid)、皂甙、高山黄芩甙(scutellarin)、γ-内酯类,苦味质,树脂,胆碱(choline)、维生素(vitamin)C等。
药理作用 :
1、抗炎抗菌作用:小飞蓬地上部分石油醚和乙醇提取物对大鼠角叉菜胶和甲醛性足肿胀有抑制作用。石油醚提取物中的β-雪松烯是抗炎活性成分。 小飞蓬可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全草醚提取液体内外抑菌作用试验确定香草酸、丁香酸为主要抗菌有效成分。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小飞蓬全草总黄酮水溶性部位可使15-甲基前列腺素F2所致的收缩的离体猪冠状动脉得到舒张,终浓度为4mg(浸膏)/ml时作用即显着。小飞蓬水提物有轻微而短暂的降压作用,可抑制心脏,增加呼吸幅度,但对平滑肌和骨骼肌无作用。
性味:味微苦;辛;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散瘀消肿。主痢疾;肠炎;肝炎;胆囊炎;跌打损伤;风湿骨痛;疮疖肿痛;外伤出血;牛皮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60年在山东烟台被发现,1886年分别在浙江宁波和湖北宜昌采到,1887年到达四川南溪。该种能产生大量瘦果,借冠毛随风扩散,蔓延极快,对秋收作物、果园和茶园危害严重,为一种常见的杂草,通过分泌化感物质抑制邻近其他植物的生长。该植物还是棉铃虫和棉蝽象的中间寄主,其叶汁和捣碎的叶有刺激皮肤的作用。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常生长于旷野、荒地、田边、河谷、沟边和路旁。花果期5~10月。种子繁殖,以幼苗或种子越冬。
原产地:北美洲;现在各地广泛分布。
中国分布现状: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入侵物种之一。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60年在山东烟台被发现,1886年分别在浙江宁波和湖北宜昌采到,1887年到达四川南溪。该种能产生大量瘦果,借冠毛随风扩散,蔓延极快,对秋收作物、果园和茶园危害严重,为一种常见的杂草,通过分泌化感物质抑制邻近其他植物的生长。该植物还是棉铃虫和棉蝽象的中间寄主,其叶汁和捣碎的叶有刺激皮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