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白毛杯菌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08:09 2007年3月27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月夜 (Talk | 贡献) ←上一个 |
当前修订版本 (07:41 2014年1月13日)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
||
第7行: | 第7行: | ||
形态特征:子囊盘小。初期至后期呈漏斗状,直径0.5-2cm。子实层面橘黄至鲜红色,外侧面白色,并有很细的绒毛。柄白色,有时偏生,有绒毛,长0.2-1.5cm。子囊圆柱形,向基部渐变细,390-420μm ×12-15μm,有孢子部分90-110μm,孢子8个,单行排列。孢子椭圆形,无色,光滑,有颗粒状内含物,15-22μm×8-12μm。侧丝线形,上端稍膨大或分枝,粗约3μm,有横隔, 毛无色, 厚壁, 有微小刺。 | 形态特征:子囊盘小。初期至后期呈漏斗状,直径0.5-2cm。子实层面橘黄至鲜红色,外侧面白色,并有很细的绒毛。柄白色,有时偏生,有绒毛,长0.2-1.5cm。子囊圆柱形,向基部渐变细,390-420μm ×12-15μm,有孢子部分90-110μm,孢子8个,单行排列。孢子椭圆形,无色,光滑,有颗粒状内含物,15-22μm×8-12μm。侧丝线形,上端稍膨大或分枝,粗约3μm,有横隔, 毛无色, 厚壁, 有微小刺。 | ||
生态习性:秋季在林中倒腐木上单生或群生。 | 生态习性:秋季在林中倒腐木上单生或群生。 | ||
- | 分布地区:甘肃、江西、广东、海南、四川、云南、西藏等。 | + | [[分布]]地区:甘肃、江西、广东、海南、四川、云南、西藏等。 |
经济用途:此菌生倒腐上,可能导致木材腐朽。 | 经济用途:此菌生倒腐上,可能导致木材腐朽。 |
当前修订版本
中文学名:小红白毛杯菌 拉丁学名:Sarcoscypha occidentalis (Schw.) Sacc. 中文别名:小红肉盘菌 Lachnellula occidentalis (Hahn & Ayers) Dharne 同物异名:Lachnellula occidentalis (Hahn & Ayers) Dharne 分类地位:盘菌目、盘菌科、白毛杯菌属 形态特征:子囊盘小。初期至后期呈漏斗状,直径0.5-2cm。子实层面橘黄至鲜红色,外侧面白色,并有很细的绒毛。柄白色,有时偏生,有绒毛,长0.2-1.5cm。子囊圆柱形,向基部渐变细,390-420μm ×12-15μm,有孢子部分90-110μm,孢子8个,单行排列。孢子椭圆形,无色,光滑,有颗粒状内含物,15-22μm×8-12μm。侧丝线形,上端稍膨大或分枝,粗约3μm,有横隔, 毛无色, 厚壁, 有微小刺。 生态习性:秋季在林中倒腐木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地区:甘肃、江西、广东、海南、四川、云南、西藏等。 经济用途:此菌生倒腐上,可能导致木材腐朽。